中華鱘的生態習性
1、地理分布
中華鱘是鱘形目中在地球上分布最南端的種類。它主要生活在亞洲東部沿海的大陸架水域,如在遼寧海洋島、山東石島、舟山、臺灣基隆、海南島東側萬寧縣近海、韓國漢江口及南端麗水附近以及日本九州島西側等都曾捕到過中華鱘。產卵洄遊期主要進入長江幹流,西江、閩江也有進入,但數量較少;溯長江可達金沙江下遊,葛洲壩水利樞紐建成後,僅能到達長江中遊的宜昌。沿珠江可達廣西潯江、柳江等。三四十年代黃河、錢塘江也曾有過報道,但現已多年未見。
2、生活習性
(1)水溫
中華鱘是壹種適應於水溫範圍相當廣的溫水性魚類,在人工養殖的條件下,中華鱘的生存水溫為0—37℃,生長適宜水溫為13—25℃,最佳生長水溫為20~22℃。親鱘適宜催產水溫為17~24.5℃。魚卵最佳孵化水溫為17—21℃。入冬之後,當水溫下降至9~6℃時,中華鱘攝食量很少,生長停滯,甚至出現體重下降的現象。立春前後,水溫逐漸回升至10~13℃,開始少量攝食,生長緩慢。清明之後,水溫回升至15℃以上,攝食開始活躍,生長加快。當水溫達到33~38℃時,中華鱘反而不能正常活動。
(2)含氧量
中華鱘對溶氧量要求較高,壹般要求水中的溶氧量在5毫克研以上。如果當水中溶氧量下降至4毫克/l時,中華鱘的食欲就下降;當溶氧量繼續降至3毫克研或降至3毫克/升以下時,中華鱘攝食量迅速減少,甚至停止攝食,嚴重者發生活動遲緩、昏迷、甚至窒息死亡。值得指出的是,水的溶氧量變幅大的肥水,不應作為培育中華鱘仔、幼魚的水源。
(3)pH
中華鱘適宜於在pH為7.0~8.0的弱堿性水中生活。當pH下降時,就意味著水中二氧化碳的增多,酸性增大,溶氧量降低,這對於要求較高溶氧量的中華鱘不利;當pH過高時,會使水中氨氮毒害作用加大,對於養殖中華鱘也不利。
(4)鹽度
中華鱘為廣鹽性魚類,耐鹽度範圍較廣,在自然條件下,往來於鹹水與淡水水域之中,在淡水中繁殖,在海水裏生長。
(5)光照強度
在垂直遊泳階段,魚苗有極強的趨光性。轉為底棲後,趨光性消失。壹般光照強度對仔、幼鱘的培育沒有明顯影響,但要盡量避免夏天強光直射水池而引起水溫的急劇上升,養殖水池上方要設置遮陽設施。
(6)底質
仔、幼鱘對底質的要求較高,要求池底很光滑,無汙染;成鱘對底質的要求不很嚴格,泥沙底質即可。
(7)透明度
透明度反映了水中浮遊生物、泥及其他懸浮物質的數量。在仔、幼鱘培育階段,透明度應控制在40~60厘米為好,要及時清除排泄物和加強日常管理;在成鱘飼養階段,透明度控制在30厘米左右即可滿足其要求。
(8)氨氮
氨氮主要是由養殖池中的有機物質分解而來。中華鱘長期生活在氨氮較高的水中,會出現活力減退、生長不良、引起爛鰓等病癥,甚至導致大批死亡。對於仔、幼鱘,氨氮最好不超過0.2毫克/L。
(9)水流
中華鱘仔、幼魚,沒有明顯的溯水上遊的習性,較喜歡集中在流水口。面積為3~10米2的養殖池,水流量以10~20升/分為宜。
3、洄遊習性
(1)生殖洄遊
生殖群體的溯河洄遊 生活在海洋中性腺為Ⅲ期初的中華鱘,在夏末秋初進入長江,上溯到長江上遊的金沙江,直到第二年的10~11月性腺才發育至Ⅳ期。在葛洲壩水利樞紐截流後,中華鱘的生殖群體,也能在壩下江段發育成熟,並形成新的產卵場。
親魚產卵後的降河洄遊 產卵後的親鱘,將很快降河入海,性腺退回到Ⅱ期。
(2)幼鱘的降河洄遊
中華鱘屬於秋季產卵的魚類,在葛洲壩下產卵場產卵時間為每年的10—11月,仔鱘大約在每年的11月中、下旬開始降河,到第二年的5月中、下旬到達河口,歷時180天左右,降河裏程為1893公裏;幼鱘在6月集中進入河口鹹淡水區,以後逐步向深水和高鹽度地區過渡,9月以後絕大部分離開河口,進入東海大陸架海域。
4、食性
(1)攝食種類
中華鱘是以動物性食物為主的偏肉食性魚類。在天然水域中,幼魚期主要攝食底棲無脊椎動物,主要為水蚤類,也可攝食小型蝦、蟹、蜆類;成鱘在海洋中主要攝食底棲魚類。在生殖洄遊期間,親鱘壹般停食。在人工養殖的條件下,中華鱘仔魚在全長3.05±0.07厘米時開始攝食,主要攝食水生寡毛類、搖蚊幼蟲、枝角類和橈足類;幼鱘以水生寡毛類(水絲蚓、顫蚓、尾鰓蚓等),枝角類(蚤狀溞、隆線溞等),水生昆蟲幼蟲(搖蚊幼蟲)和蝦類等為主食;成鱘則主要攝食各種飼料魚塊(如鯽魚、羅非魚、鰱魚和草魚等)。從1989年起,中華鱘研究所就開展了對中華鱘配合飼料的科學研究工作,為大規模人工養殖中華鱘開辟了廣闊的飼料來源。各種規格的中華鱘均能攝食配合飼料。從目前配合飼料的養殖效果來看,稚鱘的開口飼料,以投餵天然餌料(水蚯蚓)比投餵人工配合飼料培育的效果要好;而對於幼鱘和成鱘采說,以投餵配合飼料比投餵天然餌料(水蚯蚓)養殖的效果更好。
(2)攝食方式
中華鱘身體的形態結構,是屬於典型的底棲魚類。口腹位,覓食時不是直接追捕食物,而是慢慢探索食物,憑借吻端和唇之間的觸須感知食物後,再把伸縮度很大的口,伸長呈圓筒狀,把食物吸入口中,其捕食方式屬吸吮型。但梁旭方(1996)則認為,中華鱘吻部腹面羅倫氏囊是電覺器官,在中華鱘覓食活動中起作用,而中華鱘觸須味覺在覓食中作用不大,即中華鱘依靠電覺覓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