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棗陽屬於襄陽,與河南南陽接壤,方言和生活習慣與河南相似。河南人喜歡吃面食,棗陽人也是。饅頭在棗陽被稱為“饅頭”。當時棗陽政府大院食堂做包子的廚師是河南人。師傅站在機器旁邊,目不轉睛地看著饅頭。面團要光滑,形狀要美觀,還要不時稱重。只有五個饅頭必須夠重才算合格。政府食堂的饅頭在棗陽市贏得了極好的口碑,人們爭相購買。那時候父親還是政府食堂的炊事員。他每天下午三點準時上班,負責把檢驗合格的饅頭放進蒸籠蒸熟。調皮的我經常穿上父親的備用工作服,戴上口罩,溜進車間。這個場景我很熟悉。
在老家的竈臺上,家庭主婦們每兩三天蒸壹次饅頭。準備工作應該在前壹天開始。取適量面粉,倒入泡打粉(早年用的是老面粉),加水,攪拌均勻,蓋在鍋裏,讓其慢慢發酵。這個過程叫做“攪頭”。第二天中午或者晚上,面團發酵的時候,妳就開始揉面團,揉的時間越長越好,這樣饅頭才會結實。面揉好後,揉成條,切成饅頭,用紗布蓋好,再讓其發酵。等饅頭慢慢“長大”了,就可以上箅子蒸了。壹般會提前在箅子上鋪壹層籠布,夏天會在房前的池塘裏拉壹片荷葉,蒸出來的饅頭會散發出荷葉的香味。
壹個挑剔的家庭主婦還會做花卷,包子等等。到了臘月,花樣就更多了,蒸豆包和菜包,煎包和糯米糕,麻葉,足夠家庭主婦忙活好幾天了。
那時候每到過年,阿姨總會把各種餡兒的包子送到我家,我和爸爸壹般要到正月十五才能吃完。我姑姑很珍惜我從小失去母親,凡事都很體貼。我呢,壹直覺得阿姨做的包子不好吃,也跟爸爸說過無數次,叫阿姨不要做。舅媽總是信誓旦旦,第二年如期送到。有壹次,無意中聽到二嫂說,阿姨給我們做包子總是特別用心,選最好的食材做餡。有壹次,為了找壹些洋蔥,我姑姑跑遍了整個村子。當我年輕的時候,我並不完全理解我的阿姨。現在仔細想想,包子裏充滿了濃濃的關懷和愛意!
現在在孝感定居了,也漸漸習慣了沒有饅頭的生活。但是家鄉的面食壹直讓我很擔心。棗陽人壹天離不開饅頭,不僅是饅頭,還有其他面食:小籠包、酥餅、酸漿面、豆腐面、牛雜面、掛面、炒面等等。棗陽的面很實在。碗很大,很滿。牛肉或者豆腐鋪在碗裏,厚厚的兩層,價格卻只有孝感的壹半。
老公剛到棗陽的時候,吃了壹口牛肉面和面條,根本停不下來。回到孝感,他稱贊棗陽的面又便宜又好,從此念念不忘。
2009年春節前夕,我和老公回棗陽。那時,我懷孕了,大腹便便。離開棗陽的那天早上,我坐在面館裏,把壹碗牛雜面吃完,感覺意猶未盡。於是他大膽地叫了壹聲:老板,再來壹碗豆腐面!然後在人群的驚呼中三兩下,又壹個碗被破壞了。這個壯舉讓所有人都對我刮目相看,要知道壹個大丈夫只能吃壹碗。
去年在學校附近開了壹家“襄陽牛雜面館”,只賣早餐。我聽說後第二天早上就和老公壹起來店裏了。丈夫大聲說:“老板,壹碗酸面!”“老板是個中年婦女。她說話是孝感話,說得她臉酸酸的。我以為是襄陽老鄉在這裏開面館,沒想到孝感人打了襄陽的招牌。老公拉著我離開,我還是不死心,點了壹碗牛雜面。面條端上來後,仔細看看。淺碗裏飄著幾塊牛雜,飄著兩片白菜葉。嘗壹嘗,面還沒熟,貴得驚人。這個面和襄陽牛雜面比怎麽樣?我忍了幾口,最後付錢的時候說:
“老板把面做成了這樣,還敢打襄陽牛雜面的招牌。小心襄陽人來找妳算賬!”
過了很久,我還在為這件事生氣,老公說我生氣。他怎麽能理解壹個陌生人,看到自己夢想中的家鄉美食被糟蹋是什麽感覺!果然,不到壹個月,面館倒閉了。
我最懷念的面條是小時候爸爸在家做的熱幹面。熱幹面本來是武漢的特產,棗陽沒有。1984棗陽機關食堂組織職工到武漢學習,包括熱幹面。從學校回來後,熱幹面從政府食堂出發,很快就傳遍了棗陽市的大街小巷。棗陽人,熱幹面,把武漢熱幹面裏的鹹蘿蔔,改成了襄陽特產——大頭菜,壹步完成了熱幹面的本土化。
大部分人都是在外面買熱幹面,尤其是食堂的炊事員,下班就帶壹碗回家。但是爸爸總是堅持在家給我做飯。預先用食用堿搟面條,晾幹。吃熱幹面的前壹天晚上把面放在鍋裏煮,晾涼後拌壹點香油。第二天早上過水後,加入芝麻醬、蘿蔔丁等調料,拌勻後再吃。
人們常說我父親真的不怕麻煩。他工作太忙了,不得不自己做面條。我知道,父親是想用他的壹切來溫暖女兒沒有母愛的童年!
如今,政府食堂早已不在,食堂裏的饅頭也成了難忘的回憶。晚上的棗陽街頭,到處都能聽到賣包子的喊聲,像是家鄉母親在呼喚遊子。新年將至,家鄉的大火爐前依然有忙碌的農家女。打開蒸熟的包子鍋,蒙蒙的水汽映著農家姑娘的笑臉,溫熱的熱氣裏充滿了熱天,溫暖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