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恐龍的種類和生活習性是什麽?

恐龍的種類和生活習性是什麽?

恐龍,生活在侏羅紀、白堊紀和三疊紀,大致可以分為三類:食草恐龍、食肉恐龍和雜食性恐龍:

第壹種食草恐龍:

它們大多生活在水源附近的森林裏,它們的目的是為了方便地獲得水和食物。典型的食草恐龍有腕龍、梁龍、雷龍等。它們長長的脖子讓它們很容易吃到森林裏大樹上的嫩葉,附近的河流也方便它們夏天泡水納涼。此外,劍龍、原角龍、三角龍、遊加龍等恐龍更喜歡生活在廣闊的草原上。如果食肉恐龍入侵它們的生活領域,它們會成群結隊地攻擊入侵者,以保證群體的安全。

第二種雜食性恐龍:

其中類鳥龍、始祖鳥、偷蛋龍比較有代表性。他們很少群居,大多分散在各處。只有在搬家或遠行時才會有例外。偷蛋龍通常以偷吃食草恐龍的蛋為生,通常生活在深谷和陰森的森林中。始祖鳥、撲翼鳥等食肉恐龍的生活也差不多。它們生活在深谷密林中的原因有:(1)逃避傷害。(2)深谷密林中樹木、植物、雜草多,昆蟲也多,食物容易獲得。

第三種食肉恐龍:

大多數食肉恐龍都沒有固定的地方。眾所周知,霸王龍有時生活在山裏的洞穴裏,有時生活在茂密的叢林裏。他們出其不意地尋找食物。它用粗壯有力的尾巴橫掃獵物,把它打昏,然後沖過去咬它,這是大多數大型食肉恐龍捕獵的方式。比如異特龍、泰洛龍、雙翅目都屬於這壹類。恐爪龍(猛禽)是食肉恐龍中的壹種小型群居食肉恐龍。它們獵食或成群遷徙,從不單獨行動。它們速度極快,捕獵時都是靠撲殺壹起攻擊,讓被盯上的獵物幾乎沒有逃脫的機會,其兇殘的捕獵方式令人毛骨悚然。生活在水中的食肉恐龍多以菊石、海螺、魚類為主食,比較有代表性的有蛇頸龍、魚龍、黑龍等。生活在天空的食肉恐龍包括翼龍和無齒翼龍。它的攝食方式是潛水捕食水中的魚類,壹般生活在沿海高山洞穴中。

恐龍的發現

雖然恐龍化石已經在地球上存在了幾千萬年,但是直到1 9世紀,人們才知道地球上曾經存在過這樣壹種奇怪的動物。第壹個發現恐龍化石的人是英國內科醫生吉迪恩·曼特爾(Gideon Mantel),英國古生物學家查德·歐文(Chad Owen)創造了“恐龍”壹詞。

外觀特征

骨骼特征

恐龍的骨骼有壹些進化上的適應,可以區別於主龍的原始祖先。在恐龍晚期,這些特征經歷了更多的進化變化。

恐龍的* * *特征包括:

缺少後額骨。

肱骨有壹個附著於胸鎖乳突肌的低三角脊,約為肱骨的1/3 ~ 1/2。

腸骨後部有突起塊,髖臼穿孔。

脛骨的遠端邊緣很寬,有壹個向後的凸緣。

距骨有壹個明顯的突出,適合脛骨。

除了上述特征外,大部分恐龍都有壹些* * *相同的特征,但由於出現在其他主龍或者早期恐龍中並不存在,所以不歸入恐龍* * *類。恐龍的步態直立,與大多數現代哺乳動物相似,而大多數其他爬行動物的步態是四肢向兩側伸展。恐龍的臀窩朝向兩側,股骨第四轉子朝向內側。兩者貼合在壹起,股骨頭與股骨幹垂直,產生直立步態,與鱷魚勞埃德的直立方式不同。

體型特征

恐龍作為壹個整體非常大。按照恐龍的標準,蜥蜴的腳算是巨獸之壹。在漫長的恐龍時代,即使是最小的蜥腳類動物也比它們棲息地的其他動物大,而最大的蜥腳類動物比任何出現在地表的動物都要大幾個等級。

大多數恐龍比大型蜥腳類恐龍小得多。現有證據表明,恐龍的平均大小在三疊紀、早侏羅紀、晚侏羅紀和白堊紀不斷變化。大多數獸腳類恐龍體重在100到1000公斤之間,而大多數全新世食肉動物體重在10到100公斤之間。恐龍的估計重量大多在1到10公噸之間。倫敦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壹項研究指出,恐龍的平均體重約為100公斤,而新壹代哺乳動物的平均體重在2至5公斤之間。

從現存完好的骨骼來看,最高最重的恐龍是Giraffatitan brancai(原名腕龍)。長頸龍的化石發現於1907年至1912年的坦桑尼亞。壹個由幾個大小相似的個體組成的骨骼模型現在正在柏林的洪堡博物館展出。該模型高12米,長22.5米,預計活體重量在30至60公噸之間。最長的恐龍是梁龍,有27米長。它於1907在美國懷俄明州被發現,現陳列於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的卡內基自然歷史博物館。

主要區別

角鼻龍恐龍圖片集

恐龍和其他爬行動物最大的區別在於站立的姿勢和行進的方式。恐龍是完全直立的姿勢,四肢直接建在身體下方。這種結構比其他爬行動物(如鱷魚,四肢向外伸展)在行走和奔跑時更有優勢。根據恐龍帶結構特征的不同,可分為蜥龍類和鳥龍類兩大類。兩者的區別主要在於它們的帶結構。

大多數蜥腳類動物的恥骨向前突出,而鳥腳類動物的每塊恥骨向後傾斜。除了臀部結構不同,這兩種恐龍的生活和行為特征也不同。蜥腳類動物包括用四肢行走的食草蜥腳類動物,以及幾乎用四肢行走的食肉獸腳類恐龍。

蜥腳目的腰帶從側面看是三槍形,恥骨在腸骨下向前延伸,坐骨向後延伸,與蜥蜴相似。

鳥臀目的腰帶在腸骨前後擴張較大,恥骨前側有壹個較大的恥骨前突,延伸至腸骨下方,後側平行於坐骨延伸至腸骨前下方。所以從側面看骨盆是輻射的(還有其他區別)。

蜥腳類主要生活在晚三疊世至白堊紀,多為大型素食恐龍。頭小,脖子長,尾巴長,牙齒小呈勺形。蜥腳類的著名代表是馬門溪龍,產於晚侏羅世的中國四川、甘肅,由19塊頸椎組成。它的頸長約為體長的壹半,是世界上已知最大的陸地動物——脆弱的雙腔龍。

獸腳亞目恐龍生活在晚三疊世至白堊紀。它們大多是食肉動物,用兩只腳行走,腳趾有鋒利的爪子,頭部發育良好,是最聰明的壹種。嘴裏長著像匕首或刀子壹樣鋒利的牙齒,霸王龍是著名的代表,其余的如異特龍、南方巨獸、棘龍等也相當有名。

生活習慣

覓食

食草恐龍能吃的植物受到高度的限制,所以壹些小型食草恐龍為了吃高植物的葉子,會用後腿站立。食肉恐龍吃食草恐龍和其他動物。各種恐龍不同的覓食方式也會體現在牙齒上。

掙紮

鋒利的牙齒和爪子是食肉恐龍的狩獵武器。暴龍會尋找單獨的食草恐龍,所以它們經常單獨行動。而有些恐龍會群體行動,鎖定獵物蜂擁而至,用第二趾的爪子切開獵物的腹部。

食草恐龍壹般都有壹些特殊的“裝備”來應對食肉恐龍的攻擊。這些裝備有時是堅韌的皮甲、骨棍或鐵釘,有時是有力的尾巴。如灑家龍。大型食草恐龍會集體行動,壹旦受到威脅,會集體堅守陣地,進行反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