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和尚為什麽要敲木魚

和尚為什麽要敲木魚

兒子的西遊記已經聽到了車遲國,孫大聖大戰虎力大仙、鹿力大仙和羊力大仙,故事起伏跌宕講了很多集,他非常喜歡。特別是孫悟空飛進箱內給小道士剃了頭,換了僧袍,給了他壹個木魚,教壹句“阿彌陀佛”的佛號。當豬八戒喊道,“小和尚”妳出來吧。於是“小道士”退開櫃門,敲著木魚,嘴裏念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到這裏兒子就歡的不得了,他聽完後,還要專門再聽壹下這段。他的這個習慣壹直保持到現在,覺得我說的什麽,玩的什麽有意思,都必須馬上再說壹遍,再玩壹遍才肯放罷休,還說我們以後還要再玩。突然,他問了個問題,為什麽要敲木魚呢?這個問題也難住我了,我好像也知道和尚敲木魚,但是為什麽敲木魚,我也不懂。我只好告訴他,這個問題我也不是很懂,需要查壹些資料才能弄明白。

這壹查,原來還有這麽多說法。

有考古資料表明:距今7千年前,發生了壹次叫做卷轉蟲式的海侵使浙東平原成了淺海,杭嘉湖平原只剩下壹小部分,太湖壹線以東全被海水席卷,杭州市區是個海灣。海侵迫使原始居民壹部分後退到會稽、四明、天臺山,壹部分遷散到浙西和江蘇南部丘陵,壹部分逃移到了海島上。

當時人們還不能科學地解釋這類自然現象,就用想象和借用想象去觀察、說明它,並口口流布代代相傳,到戰國的時候,經過壹個叫列禦寇的人的綜合熔裁和再創作,寫成《列子·湯問》。《湯問》說:在渤海之東的海岸上,原有5座神山,分別是岱輿,員嶠,方壺,瀛洲,蓬萊,都是仙聖居住的地方。因為神山無根連著,所以時常隨波飄蕩。仙聖們很是擔憂,就向天帝稟告,天帝命禺強帶15只巨鰲,用鰲頭把神山頂住,這五山才固定不動。而龍伯國有個特別高大的人,他擡起腳來只要走幾步,就能踏遍五山。他來到這裏,壹下子就釣走了6只鰲,於是岱輿、員嶠這兩山沈入大海。

人們把滄海橫流歸罪於鰲魚的失職和禺強的管束不嚴,於是就仿魚雕木,來象征鰲魚,並請那談空說無的和尚,朝朝暮暮地敲打它,使它常備不懈,防止被釣。

這就是和尚敲木魚的原始象征意義;而那腳踏鰲魚背的觀世音菩薩,則是木魚的後起象征意義。她在印度,負的是觀聞世間苦難之音,拯救眾生普渡到極樂世界的使命,到中國以後,了解到民間對鰲魚的關註,就多了管教鰲魚的職務,沒日沒夜地站在鰲背之上。

此乃說法壹,敲木魚是提醒鰲魚,常備不懈,以免再次發生海侵。

在佛經中,有壹個著名的“魚腹兒”的故事,說的是:在印度的壹個婆羅門家族裏,有個孩子叫做薄拘羅,在他很小的時候,生母就去世了。他的後母非常刻薄,經常虐待他。有壹次,後母趁他的父親不在家,把他扔進了河裏,被壹條大魚吞進了腹中。這條大魚被壹個漁夫捕撈了上來,拿到市場中去售賣。恰好薄拘羅的父親買下了這條大魚,拿回家中,準備烹煮。正要用刀剖魚的時候,薄拘羅在魚腹中唱言:“願父安祥,勿令傷兒!”他的父親趕緊輕輕割開魚腹,把他救了出來。據說,薄拘羅後來歷盡種種磨難,終於成為了釋迦牟尼的弟子,享年壹百六十歲,成為世界“長壽第壹”。

這個故事到中國以後,故事的情節基本壹樣,稍加改良,以免水土不服。唐代高僧玄奘大師從西域取經歸來時,途經蜀地,遇壹長者,到其家化齋。長者之子被後母陷害,扔進了河裏,被壹條大魚吞食。恰好那天玄奘大師偏要吃魚,長者只好出去買回了壹條大魚。在剖魚的時候,從魚腹中救出了自己的孩兒。玄奘大師說:“這正是此兒夙願把持佛律中不殺戒的因果報應,所以雖被魚吞,卻得不死。”長者說:“那怎麽樣才能報答魚恩呢?”玄奘大帥告訴說:“魚為救孩而犧牲,應該用木雕成魚形,懸於佛寺之中,每逢齋飯時敲擊,以此可報大魚之德。”據說,這就是中國佛寺中使用木魚的由來。

這個改良的故事有些明顯的硬傷在裏面,比如和尚化齋,理應是給什麽就吃什麽,怎麽還偏要吃魚,比如魚只是救了壹位長者的孩子,為什麽所有的佛寺都要報答魚恩,這得捐了多少功德呢。既然是故事,也就不必較真了。明白魚吞了孩子,並不消化,犧牲了自己讓孩子的父親救出來,然後報答魚恩所以要敲木魚,這就夠了。

此乃說法二。是個非常美麗的傳說,有後母的兇狠,有善良的魚兒,有美好的結局

而第三個傳說,讀起來就要血腥壹些。大意是有位比丘,違背了師傅的教誡,下壹世轉生為魚, 背上生了壹棵樹,於風激蕩的時候,魚背上的樹搖不止,皮肉撕裂,鮮血湧流,痛苦難忍。後來他師傅從海上經過,他興風作浪,並對師傅說:“以前妳不教導我,才使我得到了墮生為魚的報應,所以我今天要報此怨。”師傅問他姓名,魚答後,師傅恍然大悟,知道了此事的因果緣由,勸其懺悔,並為他啟建了水陸追撥法會。後來師傅夢見此魚,稱仰仗水陸法會的功德,得以脫了魚身,囑咐將魚身上的樹木供養僧人,以親近三寶。師傅醒後,果然在海邊看見魚屍上的樹木,隨即將其刻成魚形,懸掛於寺院之中,按時敲擊以警示眾人。

佛說要慈悲為懷,普度眾生。因為違背了師傅的教誡就收到如此痛苦的懲罰,宗教味道太濃了,妳不尊重我的教義辦,妳就過得不舒服。但是這個故事有血有肉,有愛有很感覺比前面幾個更貼近現實壹些。作為只學習佛法的我來說,自是不必在意這些。

此乃說法三,因果報應,讀起來雞皮疙瘩壹地。

據百丈清規註和佛教儀式須知這兩種典籍:“相傳:魚類目不闔睛,晝夜常醒;所以佛門中,就用木料雕刻成魚的‘木魚’,在贊誦時敲擊它,以便警惕大眾不要昏沈懈怠。”南懷瑾在《金剛經說什麽》裏面寫到,魚是晝夜瞪著眼睛的,魚睡覺就是停在那裏不動,休息壹下就算睡覺了。所以敲木魚是效法魚的精神,晝夜努力不停。

找到了這麽多原因,我並沒有都告訴兒子,不想現在就把他的世界變得復雜起來。

把最後壹個晝夜不停的傳說講給他聽,但他似乎對魚眼睛不能閉上更感興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