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芝味本草——第61期(龍骨)殷商甲骨文發現的意義有多大?

芝味本草——第61期(龍骨)殷商甲骨文發現的意義有多大?

龍骨是古代哺乳動物如三趾馬、犀類、鹿類、牛類、象類等的骨骼化石或象類門齒的化石。

龍骨的主要作用是鎮驚,斂汗澀精,固腸止瀉。

早在戰國時期的醫書《神農本草經》中,即認為龍骨能治療瀉痢,便血,驚癇,白帶過多等疾病。

而東漢時期醫家張仲景則創制了桂枝龍骨牡蠣湯(由桂枝,龍骨,牡蠣,芍藥,生姜、大棗、甘草組成),用以治療心悸、神昏等神經衰弱的癥狀。

清代徐大椿編撰的《神農本草經百種錄》解釋龍骨的作用說:“人身之神屬陽,然神非若氣血之有形質可補瀉也,故治神為最難。龍者乘天地之元陽出入,而變化不測,乃天地之神也。以神治神,則氣類相感,更佐以寒熱溫涼補瀉之法,雖無形之病,不難治矣。”

龍骨與牡蠣常相須為用

龍骨養陰之中亦可以潛上越之浮陽,牡蠣益陰之中亦可以攝下陷之沈陽。二藥相須合用,可養陰潛陽、鎮靜安神、軟堅散結,有澀精、止血、止帶之功。現代著名中醫學家嶽美中教授認為:“龍骨牡蠣,是鱗介動物的骨和殼,為氣血有情之品,能攝飛越之陽氣,能收斂顛搖之陰氣,視赭石、鐵落等無情之品只能鎮墜者,優勝得多”。

來源於清代汪昂所著《醫方集解》中的著名中成藥——金鎖固精丸,就是龍骨與牡蠣相須為佐藥的典型。金鎖固精丸功效為補腎澀精止遺,適用於治療遺精滑泄,神疲乏力,四肢酸軟,腰痛耳鳴,或心悸失眠等,中醫辨證屬腎虛精關不固者。

中藥龍骨對商代甲骨文的貢獻

幸虧龍骨作為中藥使用,才有了近代中國 歷史 考古學上重大的發現——商代甲骨文。

盡管我們壹直驕傲於中國有五千年 歷史 ,但國際上通行的 歷史 算法,要有文字考究才能認定。盡管我們的史書都有“堯舜禹”、“夏商周”,甚至“伏羲黃帝”的記載,但在沒有發現商代甲骨文之前,只能確定到周代的 歷史 ,更別說夏代了。

甲骨文的首位發現者王懿榮(1845-1900年),是中國近代金石學家、監藏家、書法家。出身仕宦世家,是張之洞的大舅子。光緒六年中進士,入翰林,後遷侍讀,三為國子監祭酒。庚子年(1900年)義和團攻掠京津,授京師團練大臣,八國聯軍入京,皇帝外逃,王懿榮書絕命詞“主憂臣辱,主辱臣死”,偕夫人與兒媳投井殉節。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王懿榮因通曉醫術在鶴年堂抓藥時,買到壹種叫龍骨的藥材,對其上面的圖形文字進行研究,並通過山東古董商人範維卿大量收購,王懿榮首次發現甲骨文,並將其斷為商代。該發現轟動中外學術界,把漢字的 歷史 推到公元前1700多年的殷商時代,成為甲骨文研究的奠基人。

甲骨文的發現,不僅標誌著中國有了將近四千年有文字可考的 歷史 ,而且為研究商朝 歷史 提供了極其寶貴的資料。甲骨文的發現,直接導致了對安陽殷墟的發掘,其重要性可以同古希臘的特洛伊遺址的發現相媲美,並形成了甲骨學和殷商考古這兩門全新的學科。甲骨文與明清檔案、敦煌文書、流沙墜簡並稱中國近代史上史學領域的“四大發現”。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先後流散到十二個國家和地區,世界上許多博物館都以收藏有中國的甲骨文為榮。甲骨學已成為國際上壹門新興學科,它不僅是中國的學問,也是世界性的學問。

殷墟甲骨文經王懿榮之手,從“龍骨”變成了珍貴的古代文化研究資料,避免了被繼續當作“藥材”而遭毀滅的厄運。他對保護和發揚我國古代文化遺產和甲骨學的建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當然,普通的中藥龍骨雖然來源於古生物化石,但絕大多數並不是文物,屬於地質遺跡,是寶貴的、不可再生的自然遺產。可是畢竟用壹塊少壹塊,所以最新版的藥典本著“保護野生資源和自然環境、堅持中藥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已經不再增錄龍骨等瀕危物種或化石的中成藥品種。所以尋找龍骨的替代藥材勢不容緩。

龍骨(動物藥)

01 藥用來源

為古代大型哺乳動物如象類、犀牛類、三趾馬等的骨骼化石。

02 方劑應用

金鎖固精丸。

03 性味歸經

甘、澀,平。歸心、肝、腎經。

04 功 效

鎮驚安神,平肝潛陽,收斂固澀。

05 主要應用

1. 用於心神不寧,心悸失眠,驚癇癲狂,肝陽眩暈,遺精,遺尿,崩漏,帶下,自汗,盜汗,濕瘡癢疹及瘡瘍久潰不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