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昆布是什麽樣的物質?在哪可以買到?

昆布是什麽樣的物質?在哪可以買到?

昆布

Thallus Laminariae

(英)Kelp

別名 江白菜。

來源 為海帶科植物海帶Laminaria japonica Arsch.的葉狀體。

植物形態 多年生大型褐藻,革質,藻體明顯地分為根狀固著器、柄部和片部,成熟時呈橄欖褐色,幹後黑褐色。片部狹長,全緣,長可達6m,寬20~50cm,中央較厚,向兩緣漸薄,且有波狀褶皺。孢子囊群在片部形成,呈近圓形斑疤狀。

生於海邊低潮線下2~3m的巖石上,或人工養殖於繩索和竹材上。分布於遼東半島、山東半島、以及浙江、福建、廣東沿海。

采制 5~9月采割,曬幹。

性狀 卷曲成團狀,蔌纏結成把。全體呈黑褐色或綠褐色,表面附有白霜。用水浸軟則膨脹成扁平長帶狀,長50~150cm,寬10~40cm,中部較厚,邊緣較薄而呈波狀。類革質,殘存柄部扁圓狀。氣腥,味鹹。

化學成分 含藻膠素(algin)、甘露醇(mannitol)、半乳聚糖(galactan)、海帶氨酸(laminine)、海帶聚糖(laminarin)、谷氨酸、天冬氨酸、脯氨酸、維生素B1、C、P和磺、鉀等。

性味 性寒,味鹹。

功能主治 軟堅散結,消痰,利水。用於癭瘤、瘰癧、睪丸腫痛、痰飲水腫。

附註 商品昆布包括翅藻科植物昆布Ecklonia kurome Okam.的葉狀體。

-----------------------------------------------------

昆布

昆布為藻類植物翅藻科昆布FckloniakuromeOkam. 的藻體,又名木履

菜、鵝掌菜、五掌菜等。藻體深褐色,體高30—100 厘米,葉片羽狀分裂。

分布在東海。

昆布嫩藻體每百克含水分12.6 克,蛋白質9 克,脂肪0.2 克,碳水化臺

物57.5 克,鈣3320 毫克,鐵86 毫克,褐藻酸25.6 克,甘露醇7.21 克,碘

280 毫克。

昆布性味鹹寒,具有軟堅散結、消腫利水、潤下消痰的功效。用於甲狀

腺腫、頸淋巴結腫、支氣管炎、肺結核、咳嗽、老年性白內障等。《本草經

疏》載“昆布,鹹能軟堅,其性潤下,寒能去熱散結,故主治十二水腫、癭

瘤結氣、瘺瘡”。《藥性論》載“利水道,去面腫,去惡瘡鼠瘺”。

英文名 THALLUS LAMINARIAE/THALLUS ECKLONIAE

來源本品為海帶科植物海帶Laminaria japonica Aresch.或翅藻科植物昆布(鵝掌菜)Ecklonia kurome Okam.的幹燥葉狀體。夏、秋二季采撈,曬幹。

制法除去雜質,漂凈,稍晾,切寬絲,曬幹。

性狀

海帶:卷曲折疊成團狀,或纏結成把。全體呈黑褐色或綠褐色,表面附有白霜。用水浸軟則膨脹成扁平長帶狀,長50~150cm ,寬10~40cm,中部較厚,邊緣較薄而呈波狀。類革質,殘存柄部扁圓柱狀。氣腥,味鹹。

昆布:卷曲皺縮成不規則團狀。全體呈黑色,較薄。用水浸軟則膨脹呈扁平的葉狀,長寬約為16~26cm,厚約1.6mm;兩側呈羽狀深裂,裂片呈長舌狀,邊緣有小齒或全緣。質柔滑。

鑒別

(1) 本品體厚,以水浸泡即膨脹,表面黏滑,附著透明黏液質。手撚不分層者為海帶,分層者為昆布。

(2) 取本品約10g,剪碎,加水200ml,浸泡數小時,濾過,濾液濃縮至約100ml。 取濃縮液2~3ml,加硝酸 1滴與硝酸銀試液數滴,即生成黃色乳狀沈澱,在氨試液中微溶解,在硝酸中不溶解。

含量測定

取本品10g,剪碎[同時另取本品測定水分(附錄Ⅸ H第壹法)],精密稱定,置瓷皿中,緩緩加熱熾灼,溫度每上升100℃ 維持10分鐘,升溫至400~500℃時維持40分鐘,取出,放冷。熾灼殘渣置燒杯中,加水100ml,煮沸約5 分鐘,濾過,殘渣用水重復處理2 次,每次100ml,濾過,合並濾液,殘渣再用熱水洗滌3 次,洗液與濾液合並,加熱濃縮至約80ml,放冷,濃縮液轉移至100ml 量瓶中,加水至刻度。精密量取 5ml,置具塞錐形瓶中,加水50ml與甲基橙指示液2 滴,滴加稀硫酸至顯紅色,加新制的溴試液5ml,加熱至沸,沿瓶壁加20%甲酸鈉溶液5ml,再加熱10~15分鐘,以熱水洗瓶壁,放冷,加稀硫酸5ml 與15%碘化鉀溶液5ml,立即用硫代硫酸鈉滴定液(0.01mol/L)滴定至淡黃色,加澱粉指示液1ml,繼續滴定至藍色消失。每 1ml的硫代硫酸鈉滴定液(0.01mol/L) 相當於0.2115mg的碘(I)。

本品按幹燥品計算,海帶含碘(I)不得少於0.35%,昆布含碘(I)不得少於0.20%。

性味歸經鹹,寒。歸肝、胃、腎經。

功能主治軟堅散結,消痰,利水。用於癭瘤,瘰癧,睪丸腫痛,痰飲水腫。

用法用量 6~12g 。

貯藏置幹燥處。

摘錄《中國藥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