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等他熟了再催他,熱度夠了他就漂亮了。”水煮豬肉,只要方法得當,慢燉,時間到了,味道自然醇美。這兩句話講的是把肉煮熟,而我們想到生活的時候,不就發現它對急功近利的社會生活壹針見血了嗎?對生活的成熟理解需要時間。如果妳野心勃勃,心浮氣躁,可能會獲得壹時的“勝利”,但其實是失敗的結局。
“黃州好豬肉,便宜如糞土。妳不肯吃,窮人不懂做飯。”生活的精彩往往在於平凡的日常生活。作為豬肉這樣的普通食物,人們並不覺得這裏面有什麽玄機;人們也很容易忽略像燉豬肉這樣的家居用品追求完美的可能性。蘇軾的感嘆,除了豬肉本身,對於聯想還有另壹層令人遺憾的意義——人們在面對生活中的種種事物時,要麽不願意,要麽不願意深入了解和挖掘它的潛力。讀者應該從他的感嘆中理解豬肉感受之外的深刻含義——真善美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發現和創造美是我們的人生使命和幸福,潛力巨大。聯想到上述對畢仲舉書的回答中蘇軾認為吃豬肉是修身養性的象征的哲學思考,我們或許能更深刻地理解“黃州好豬肉”這四句詩的另壹番風味。
“早上起來打兩碗,滿滿的,放心不下。”正是因為對自己創造的烹飪藝術非常滿意,作者居然吃了兩碗。《兩碗》既寫了食欲的滿足,也寫了心靈的慰藉。作者似乎已經預料到了別人的評論和驚喜。他幽默地說,我吃豬肉,肚子裏滿滿的滿足感,如魚飲水,知道自己冷暖。外界對我的褒貶都是我力所不及的。了解佛教的讀者都知道,佛教最講“心安”,強調貶低外在的東西(包括別人的評論),註重內心的穩定。所以可以說,東坡“對自己的丈夫來說太飽了”的平淡結局,其實是表現了他的佛家修養,包含了深刻的人生感悟。
值得註意的是,蘇軾在背誦《豬肉頌》時,並未刻意解讀和闡釋其“豬肉觀”的人生思考,而都是在筆墨之間,有意無意地透露出他的佛學修養和對佛學的借鑒與轉化,有待補充。
蘇軾的詩《豬肉頌》看似滑稽,實則幽默中蘊含著嚴肅的主題。作者的贊美,當然包括味覺的享受和對自己烹飪創新的自我滿足;但當我們理解蘇東坡當時的艱難處境時,就會隱約看到詩人在享受了美味之後的壹顆不屈的靈魂,壹個在生活中始終追求更高更深感受的哲人,在日常生活和理性思考中達到“知行合壹”的理想。特別是作者將烹飪的藝術與超然的人生理想有機結合,為我們樹立了榜樣——豬肉,豬肉本身,還有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