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中秋節是為了什麽?有哪些習俗?

中秋節是為了什麽?有哪些習俗?

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八月是秋天的第二個月,古代稱之為中秋。因為是在秋天和八月的中間,所以叫中秋節,也叫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日、月夕、月亮節,又因為這壹天月亮圓,象征團圓,所以也叫團圓節。

文人賞月

賞月習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享樂。民間中秋活動始於魏晉,但並未成為壹種習慣。在唐代,在中秋節賞月和玩月是相當流行的,許多詩人在他們的傑作中寫下了關於月亮的詩。到了宋代,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節,並正式定為中秋節。與唐人不同的是,宋人賞月更多的是因為感受到物傷,常常以陰晴圓缺比喻人間事。即使是中秋之夜,皎潔的明月也掩蓋不了宋人的憂傷。但對宋人來說,中秋節還有另壹種形式,那就是世俗的歡樂的節日:“中秋前,各店賣新酒,妳家飾亭臺,百姓爭酒樓玩月,千裏聽歌,戲壹直到天明”(《東京之夢·中國》)。宋朝的中秋節是壹個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亮的遊客絡繹不絕。

民間拜月

相傳古代齊國的醜女無鹽。她年輕時,對拜月教非常虔誠。長大後,她以優越的品德入宮,卻得不到寵愛。八月十五見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來,他立她為皇後,中秋節拜月由此而來。在月亮中間,嫦娥因其美麗而聞名,所以少女拜月希望自己“像嫦娥壹樣,容顏如明月”。

明清以後,由於時代的關系,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日本和中國的世俗年味濃郁。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化、神話化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崇拜、祈禱和世俗的感情、願望構成了普通民眾中秋習俗的主要形式。因此,“民俗拜月”成了人們對團圓、娛樂、幸福的向往;按月送愛。

古代有“秋暮暮月”的習俗。晚上的月亮是為了祭拜月神。擺壹個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必須切成蓮花形狀。月下,把月亮雕像對著月亮的方向,紅燭高燃。全家輪流拜月,然後主婦切團圓月餅。提前把人裁掉算算全家的人數,家裏的和外地的,都算在壹起,不能多裁或少裁,大小要壹樣。

月光馬

明清時期,月神的形象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早期單純的以嫦娥為主要形象的道教月宮,轉變為月光菩薩和玉兔的世俗形象。在此期間,人們奉獻了畫有月光菩薩的月光紙,也叫“月光馬”。夫差·鄧沖的《燕京時光》(1996)。記載:“月色騎馬,以紙為之,繪於太陰星君,如菩薩像,繪於月宮,兔以藥。人站起來持杵,藻玲瓏金碧輝煌,在市場上賣得多。年長的七八尺,矮的兩三尺,頂上有兩旗,紅的,綠的,筐的,黃的,都是獻給月亮的。燒香行禮,千塊元寶燒。”

兔頭泥人

男妓起源於明末。阿明紀琨(生於1636年前後)著《考亭遺稿》:“京中中秋多以泥兔為形,衣如人形,孩童拜之。”到了清朝,男妓的功能已經從祭月變成了兒童中秋玩具。制作越來越精美,有的裝扮成身穿鎧甲長袍的武將,有的背上打著紙旗或傘,或坐或站。坐,有麒麟,虎豹等等。還有扮成兔頭的商販,或剃頭師傅,或縫鞋,賣餛飩,賣茶湯。

“每到中秋節,城裏聰明的人就用黃土做壹個蛤蟆兔子像來賣,叫男妓。”舊社會,東四牌樓壹帶常有男妓的攤子,賣男妓過中秋。此外,南植店和香燭也有出售。這個男妓,經過民間藝人的大膽創作,已經個性化了。那是壹只兔子的頭,拿著壹個玉杵。後來有人把男妓塑造成頭戴金盔、盔甲閃亮的武士,有的是獅子、大象等騎獸,有的是孔雀、仙鶴等騎鳥。尤其是男妓騎虎難下,是壹件很奇怪的事情,但卻是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還有壹種男妓,手肘和下頜可以活動,俗稱“抓撓”,比較討喜。雖然它是拜月提供的,但對孩子們來說,它確實是壹個奇妙的玩具。

幾十年前的北京街頭,年過六旬的老北京還能記得。7月15日之後,男妓的攤子擺了出來。到處都是男妓攤,有大有小,有高有低,熱鬧非凡。

中秋節宴會習俗

在古代,漢族人的中秋宴會習俗是宮廷中最高雅的。比如吃螃蟹,在明朝的宮廷裏很流行。用香蒲蒸過螃蟹後,大家圍坐在壹起品嘗,配上酒和醋。吃完後喝蘇葉湯並用它洗手。宴會桌區擺滿了鮮花、石榴等時尚的東西,上演著中秋神話劇。清宮裏,某院向東擺了個屏風,屏風兩邊放了雞冠花、黃豆工藝、芋頭、花生、蘿蔔、鮮藕。屏幕前有壹張方桌,上面放著壹個特大號的月餅,四周是蛋糕和水果。中秋節後,月餅按皇家人口數切成若幹塊,每人象征性品嘗,稱為“吃團圓餅”。清宮月餅之大,不可想象。例如,末代皇帝溥儀送給內政大臣應劭的月餅“直徑約兩英尺,重約二十磅”。

玩燈籠

中秋節有許多遊戲活動,首先是玩燈籠。中秋節是中國三大元宵節之壹,所以我們應該在節日裏玩燈籠。當然,中秋節沒有元宵節這樣的大型燈會,玩燈籠主要是家庭和孩子之間的事。

早在北宋時期,在《武林舊事》中就記載了中秋節是壹種習俗,有“放壹盞小紅燈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節打燈籠大多集中在南方。比如前面提到的佛山秋祭,有各種各樣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谷殼燈、瓜子燈、鳥獸花木燈,令人嘆為觀止。

在廣州、香港等地,中秋之夜會舉行中秋活動,樹會豎起來,意味著燈會高高豎起。孩子們在父母的幫助下,用竹紙做成兔子燈籠、楊桃燈籠或方形燈籠,橫掛在短桿上,再豎在高桿上。它們科技含量高,色彩鮮艷,為中秋節增添了另壹道風景。孩子們經常互相比賽,看誰站得高,高得多,燈光最精致。此外,還有天燈,即孔明燈籠,由紙制成,綁成大型燈。燈下燃燭,熱氣升騰,使燈在空中飛舞,惹人嬉笑追逐。此外,還有孩子們提著各式各樣的燈籠在月亮的下遊欣賞。

在廣西南寧,除了用紙和竹子綁成的各種燈籠供孩子們玩耍外,還有簡單的柚子燈、南瓜燈和橘子燈。所謂柚子燈,就是把柚子掏空,刻上簡單的圖案,套上繩子,裏面點上蠟燭,很優雅。南瓜燈和橘子燈也是去掉果肉做成的。雖然簡單,但是制作容易,很受歡迎。壹些孩子還把柚子燈放入池水中進行遊戲。

廣西有壹種樸素的秋燈,用六根竹條紮成燈,貼上白紗紙,插上蠟燭。掛在祭月臺上供祭月,或供小孩玩耍。

現在,在廣西和廣東的許多地區,元宵節被安排在中秋之夜,用電燈照明的大型現代燈籠被制作出來,各種塑料制成的新燈籠被用於孩子們玩耍,但舊燈籠的簡單性卻不見了。

舞龍

舞龍是香港中秋節最傳統的習俗。從每年農歷八月十四日晚上開始,銅鑼灣大坑地區連續三晚舉行盛大的舞龍活動。這條火龍有70多米長,用珍珠草紮成32節龍身,裏面充滿了長壽香。盛會之夜,這壹帶的大街小巷熱鬧非凡,蜿蜒起伏的火龍在燈光和龍鼓音樂下歡騰起舞。關於香港中秋舞火龍的起源還有壹個傳說:很久以前,大坑區臺風襲擊後,出現了壹條蟒蛇,到處作惡。村民們到處尋找,終於把它殺死了。沒想到,第二天蟒蛇就不見了。幾天後,坑裏爆發了瘟疫。這時,村裏的長輩突然得到菩薩的壹個夢,說只要在中秋節跳火龍,就能趕走瘟疫。巧合的是,它確實起作用了。從此,舞龍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