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微波加熱食物對人體有害嗎?從生物化學的角度來看。

微波加熱食物對人體有害嗎?從生物化學的角度來看。

引用某臺灣省網站原文追/小心致癌?微波食品弊大於利?

2004/02/20 16:56

追捕小組/調查報告

據壹項統計,臺灣省的微波爐普及率約為40%,簡單換算就是每十個家庭中就有四個擁有微波爐。如果有人對這些家庭說:不要用微波爐,會致癌的。會讓很多人恐慌吧?其實也是這樣。最近網上流傳壹封郵件,說“微波爐弊大於利”。有網友發函求助。“我父親不讓我用它們。我該怎麽辦?”畢竟,這封信裏說的有什麽是真的嗎?

& gt& gt微波爐弊大於利?

網上流傳的這封信的出處不難找到。作者雷蒙德·弗朗西斯(Raymond Francis)創辦了銷售保健品的Beyond Health Company,並寫了壹本書《永遠不要再生病》。這篇網上流傳的文章可以在www.beyondhealth.com他的公司網站上找到,但要先註冊。

本文翻譯發表於2003年9月17日《中國青年報》。因為它是印刷媒體,所以被廣泛閱讀。此文壹發表就引起了廣泛的討論,網上立刻有人對這篇文章提出了質疑。首先,是作者的身份。網上轉發的譯文少了“雷蒙德是麻省大學的科學家”這句話。在我們發現的原文中,作者的身份介紹如下:

雷蒙德是麻省理工學院培養的科學家,也是最佳健康維護新興領域國際公認的領導者。

在另壹個關於他的采訪中,他自稱是麻省理工碩士學位的化學家。(見:尼拉·薩卡利亞采訪雷蒙德·弗朗西斯)

從這些數據來看,翻譯成馬薩諸塞州的科學家似乎不準確,但問題不大。下面我們進入正文來分析壹下。

為了分析這篇文章,淡水河被迫閱讀了大量的英文。總的來說,雷蒙德·弗朗西斯的文章並不是什麽原創的想法,而是所有關於微波爐有害論文章的集合。文章中的很多論點都被別人講了很久,但壹直缺乏相關的辯證法。網上轉發的另壹個署名“紅山本博士”的版本,其實就是這麽大的文章集合,只是對網上流傳的材料進行了再加工,就不單獨分析了。梳理這些反復出現的微波有害論,主要問題如下。讓我們逐壹分析。:

1.關於微波爐的微波產生方式

文章稱:“太陽產生的微波與微波爐產生的微波有顯著不同。不同的是,微波爐是用交流電產生微波的。我們找到了更詳細的說法:“太陽發出的電波是直流電(DC),不能產生摩擦熱能,其頻譜頻率較寬,而微波爐是交流電(AC),可以產生摩擦熱能。大多數型號使用900-1000瓦的電力,具有窄頻譜頻率偏移和非常強烈的能量。(見:微波爐烹飪危害性的真相)

但是,無論是粗略還是詳細,上述說法都是有問題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物理系黃建華教授指出,家用微波爐的微波波長是122mm,對應的頻率是2.45GHz,無論如何產生,只要是相同頻率的電磁波,其物理性質都是壹樣的,並不隨來源而改變。如果說有什麽區別的話,那就是太陽產生的大部分微波都被大氣阻擋在地面之外了。

2.微波加熱的方法

文章說:“有交流電的微波爐產生的微波,使食物中的水分子以每秒數十億次的速度旋轉,使分子間產生巨大的摩擦,使食物迅速升溫。人們通常認為微波食品是安全的。」

我們對比了壹下,原文確實用了“旋轉”,但在另壹篇關於微波危害性的文章中,卻用了“振蕩”(參見微波爐是危險源嗎?),在我們能找到的中文資料中,至少肯定了“休克論”。有批評者說,這篇文章使用“輪換”是錯誤的,但這不是重點(否定這壹點不能否定整篇文章)。重點是在這個前提下,有害論者繼續推斷“水分子的這種摩擦達到每秒壹億轉以上,破壞了食物的營養成分(尤其是蛋白質),使食物變質。」

3.微波加熱會使食物變質?

那麽上面的推論,黃建華教授提出質疑,其實加熱食物可能會產生可能致癌的物質,但是加熱水分子(微波加熱原理)的溫度,大約100攝氏度,遠遠小於烹飪產生的溫度,可能致癌的物質應該很少,而且這個頻率的微波能量很低,幾乎不可能使分子鍵斷裂。怎樣才能讓無毒的物質變得有毒?

大陸媒體請南京亞泰微波能技術研究所所長陳金川分析。他還指出,“根據量子力學理論,微波加熱過程並沒有破壞食物分子鏈的結構。只有當分子鏈的結構被破壞,食物分子分解成離子,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原來的食物分子才會發生化學變化。就目前能證明的微波能量,還不足以產生化學變化,也不可能產生新的未知分子。(見:微波食品真的會致癌嗎?科技人員造謠)

在kinnet醫療網,大林慈濟總醫院核醫學科的王玉峰醫生也指出,理論上,微波只是對微波烹飪的食物進行能量的轉移,並不會停留在食物中,但就像烘焙的食物壹樣,是否會造成壹些蛋白質變性,目前還沒有定論。香港食物環境衛生署的網站上也提到,微波不會通過食物傳播到人體。(見:香港食物環境衛生署,kINNET全國醫療網)

說到微波爐裏的能量會不會留在食物裏,微波爐是不是危險源?文中提到,美國壹所大學的“知名教授”寫信給國會稱“微波爐的能量會累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但是,文章沒有說這個教授是誰。根據文末的註釋1,我們推測這位教授應該指的是保羅·布羅德。這位教授在1989和1993出書,指責電線是“死亡之流”。在這本書裏,所謂的“殺手”其實不僅僅是微波,還包括。

美國內華達大學教授法利的文章稱,布羅德的指控被媒體曝光,當時確實引起了恐慌。然而,在90年代中期,壹百多項臨床研究指出,癌癥與電產生的磁場無關。(參見:電力線與癌癥:淡水河無所畏懼註:法利教授的文章很精彩,引經據典毫不費力。可惜太長了。如果完全翻譯的話,這篇報道會很可笑。)

4.微波加熱輸血致死病例

Raymond Francis的文章中提到的微波加熱輸血導致患者Norma Levitt死亡的案例來自於更早的壹篇文章(見微波烹飪的隱患),這個案例也被大部分關於微波危害性的文章廣泛引用。

在《微波烹飪的隱患》壹文中,只提到了死因是“微波加熱輸血”。作者說,血液加熱是壹件“常見”的事情。為什麽微波加熱會引發事故?所以,微波爐壹定是改變了血液的分子結構!這個“推論”(註意不是科學證實的“結論”)是有問題的。

其實在醫院裏,血液加熱是壹件需要認真做的事情。在臺大總醫院的網站上寫著“血液加熱必須使用特殊設備,(溫度可以控制在40℃以下,有溫度計監測,有超溫報警。)不要用微波加熱,也不要用溫水或熱水直接加熱。加熱不均勻時,可能會引起溶血。”我們在尋找“純液體不能單獨在微波爐中加熱?當時我已經寫過:“臺灣省科技大學電子系教授陳守智指出,由於水的傳導速度慢,而微波爐的工作方式是能量集中大,加熱速度快,單獨用微波爐加熱水時,水杯中心的溫度會過高,但邊緣的水溫還是會很低...”換句話說,在家裏用微波爐加熱血液有兩種危險,壹種是“加熱不均勻”(雖然,相對於保溫,(見:臺大總醫院,更重要的是,沒有“特殊設備”加熱血液是不安全的。單從這個案例來推斷微波改變了血液的分子結構,這是壹個非常跳躍的推斷方法。

5.瑞士皇家科學技術學會的兩位博士的研究。

然後是瑞士皇家科技學院的發現。這裏的翻譯也有點爭議。原文是“瑞士聯邦理工學院”,中國大陸的反對者認為應該翻譯成“瑞士聯邦學院”。不過,沒關系,沒關系。這項研究也是微波危害性理論的重點,幾乎每篇文章都有提及。

這兩位學者漢斯·赫特爾和伯納德·布蘭克的研究發表在1992上,標題是“關於令人信服地準備的食物和在微波爐中制作的食物對人類影響的比較研究”可惜我們只找到了研究名稱,沒有找到研究論文。不過,這個實驗的大部分細節都被記錄在了網上大量轉載的采訪中。這個實驗只有八個人,其中壹個就是漢斯·赫特爾本人,他是最年長的壹個。其他誌願者的年齡都在20到30歲之間。漢斯·赫特爾(Hans Hertel)表示,他們8人在壹家酒店被關了8周,排除了可能影響實驗結果的變量,如吸煙、飲酒或做愛。然後,他們會分別給誌願者生牛奶和微波牛奶,生蔬菜和微波蔬菜,並在進食前和進食後各抽血壹次。(參見:已被證實的微波危害。

中國大陸的批評者說,這個實驗非常“粗糙”,除了樣本太少,而且進食後的采血間隔只有15分鐘到2小時。他們據此批評研究設計有問題(怎麽可能剛吃完就變了?)。不過,壹則我們沒有找到原始報告,二則我們只是在壹些介紹的文章中說了“間隔壹定時間”,所以對這部分的批評並不確定。然而,在只有8名實驗者樣本的情況下,壹項所謂的“重大發現”研究的結論過於草率。(見:誰說“微波食品有害健康”?)

大陸的批判文章中也提到,伯納德·勃朗後來公開改變了對“微波有害論”的看法,這是對的。微波爐是危險的來源嗎?在壹篇文章中描述過,但在同壹篇文章中,又出現了另壹個“內幕”,說伯納德·布蘭克曾私下寫信給漢斯·赫特爾,說他必須公開聲明,因為有人想傷害他的家人——這壹點只能懷疑,因為沒有其他信息支持。

6.前蘇聯的研究和禁止

無論閱讀中文或英文的微波有害論,我們都沒有發現任何有關蘇聯相關研究和禁令的進壹步信息。目前只能先救。

7.微波會降低營養價值嗎?

其實食物只要加熱,就會減少。去年,我們網站的壹篇報道指出,西班牙國家科學機構的最新研究發現,綠菜花在微波爐加工時失去的抗氧化分子最多,其次是水煮和高壓鍋。最好的選擇是蒸,可以讓抗氧化分子幾乎不流失。(見:怕微波爐加工食物營養流失)臺北醫學院附屬醫院營養師陳建誌在壹篇《微波爐雜談》中提到,“與壹般加熱方式(如煮、蒸)相比,微波爐加熱對維生素B群的消耗率與壹般加熱方式相近,但維生素C的消耗率低於壹般加熱方式……”(見:微波爐雜談)

雷蒙德·弗朗西斯的分析大致如上。基於以上已核實的事實,這篇文章的可信度值得懷疑。在查閱相關資料時,我們也發現,關於“微波危害性理論”的討論其實也不少。但是,如果我們再次檢查這些討論,它可能會被發表。所以,目前我們只分析網上流傳的雷蒙德·弗朗西斯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