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的擴張動力,源於恐懼
現代俄羅斯的雛形,誕生於公元9世紀的基輔羅斯。即以基輔(現烏克蘭首都)為首都的古羅斯國家。
這時候的地球,主角是東方的唐帝國、中亞的阿拉伯帝國、歐洲的法蘭克王國和拜占庭帝國。
基輔羅斯只是壹個內陸小國,四面受敵。這壹帶是廣袤的平原,幾乎沒有自然屏障,列強想來就來,想走就走。於是,俄羅斯人經常受到來自北方的瑞典、西方的日耳曼騎士團以及立陶宛的侵擾。
到12世紀,蒙古人占領了基輔羅斯地區,四分五裂的各個羅斯公國不得不向如日中天的蒙古人俯首稱臣,交稅納貢,同時俄羅斯人也總結了歷史教訓:土地少就要挨打。既然無險可守,就用進攻性的擴張來禦敵於國門之外。
13世紀,蒙古人冊封的莫斯科公國開始崛起,逐步兼並其他羅斯諸公國,最終推翻了蒙古政權,統壹了俄羅斯。16世紀末,俄羅斯領土面積為280萬平方公裏,成為歐洲幅員最大的國家。統壹大業完成後,莫斯科公國就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
而這種基於傳統安全危機的擴張也深受蒙古人作風的影響,伊凡四世視自己為金帳汗的自然繼承人,啟用“沙皇”稱號,在之後的300多年間,歷代沙皇無不以擴大版圖為既定政策,向西向東不斷蠶食周邊領土,以求擴張到天然地理邊疆為止。
而俄羅斯在不斷地對外擴張中又形成了壹個悖論:擴張的目的是為了安全,但擴張的結果卻增加了新的不安全因素,於是又開始新壹輪的擴張……
變大的俄羅斯遭受西方白眼
在東西方,俄羅斯奮進的路線是大不壹樣的。莫斯科攻下相鄰的汗國後,消除了來自東邊的潛在威脅,並得以進入西伯利亞。它在東邊的大幅擴張可以說不怎麽費力,是壹個官民壹致東進的過程:在精神上,俄羅斯民族在自己的宗教中發展出了救世主義,他們堅信只有他們對上帝虔誠,並負載起了拯救歐洲和世界的使命,東正教也就成為了服務於帝國無止境擴張的工具;而在現實問題上,惡劣的農業條件讓俄羅斯農民不斷往東遷移,尋找更肥沃的土地,同時也為了躲避官家的賦稅。在這個過程中,傳教士、農民、商隊和探險家,壹起指引著政府壹直到了大陸東邊的天然邊疆。
和基本沒有對手的荒蕪東部相比,俄羅斯在西邊的擴張就沒那麽順風順水了,每推進壹步都是艱難纏鬥的結果。西邊幾個方位分別有波蘭、瑞典和土耳其等完全有能力滅掉俄羅斯的大國,讓俄羅斯感覺到十分不安全。俄羅斯與土耳其打打和和三百年,波蘭則作為東歐霸主和俄羅斯鬥了差不過五百年,幾乎讓俄羅斯亡國滅種。
除此之外,俄羅斯和西方的對抗很大壹部分還源於它在歐洲的邊緣尷尬地位。
在蒙古人的鐵蹄下,歐洲各國並不清楚有俄羅斯的存在,15世紀末歐洲人才驚訝地看到,在不知怎麽的幾十年中歐洲東部冒出了壹個這麽大的俄羅斯。
蒙古這些年的統治隔斷了俄羅斯和西歐的來往,也拉大了兩者的文化差異,比如當時俄國沿承了“叩頭禮”等外交禮節,引起西方政治家的猜疑,被視為“異類”。至於11世紀東正教與天主教互相開除教籍,更導致了俄羅斯與歐洲在意識形態上的分裂。
而蒙古占領時期,正是西方經歷深刻變革的時代,文藝復興如火如荼,宗教改革和地理大發現接踵而至。相比之下,俄羅斯則在“野蠻化”,錯過了兩個多世紀的黃金時間。
統壹後的俄羅斯,在地理上遠離世界經濟兩大中心——地中海和大西洋,進入世界主要貿易幹線的通道壹直動蕩不安。歐洲各國試圖阻斷任何技術進入俄羅斯擴充其軍事力量,認為“莫斯科人是天下壹切自由的敵人”,遏阻他們的唯壹辦法就是任他們保持“野蠻和無知狀態”。
嚴峻的形勢讓俄羅斯對外擴張的需求從要有陸地,變成了要有水,要獲得去往外部海峽的溫暖出海口。18世紀初,沙皇彼得壹世花了21年打敗了擁有強大海軍的瑞典,搶占了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等波羅的海沿岸地區,奪得了波羅的海出海口,修建了彼得堡,打開了通往西歐的窗戶。瑞典經此壹戰也徹底退出大國行列,變為壹個和平的小國。
後世沙皇無不秉承彼得壹世的意誌,急功近利地把擴張當成國家強大的手段,也是國家的目的。
19世紀,為了獲得遠東地區的不凍港,並阻止日本吞並附近地盤對自己造成威脅,俄國籌劃了壹個野心巨大的“黃俄羅斯計劃”:從新疆昆侖山的喬戈裏峰到東北的海參崴畫壹條線,以北全部納入俄羅斯的版圖,成為所謂的“黃俄羅斯”。
△黃俄羅斯計劃包括了今天的大部分新疆地區、幾乎整個東北三省,以及幾乎壹半的內蒙古
這個計劃差壹點就部分實現了。八國聯軍入侵的時候,早就蠢蠢欲動的沙俄立即出兵,強行占領了整個中國東北地區,拒不歸還達五年之久。
不過,俄羅斯在日俄戰爭中的慘敗,以及後來的十月革命,“黃俄羅斯”計劃才宣告破產。也正因為如此,鐵嶺還是鐵嶺,長春還是長春,沒有被改名為“XXX斯克”,或者“聖XX堡”。
日本學者渡邊千春在20世紀初做了統計:從16世紀開始的4個世紀中,俄國以每日平均占領130平方公裏的速度向外擴張,這樣的擴張領土,世界歷史上除英帝國外,沒有壹國可相比。1852年,恩格斯在《德國的革命與反革命》壹文中寫道:“俄羅斯這個帝國的壹舉壹動都暴露出它那想把整個歐洲變成斯拉夫族、尤其是這個族的唯壹強有力的部分即俄羅斯人的領土的野心。……過去壹百五十年來,這個帝國在它所進行的每次戰爭中不僅從未失掉領土,而且總是獲得領土。”
就這樣,從第壹代沙皇伊萬四世到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300年間俄國發展成為壹個擁有2280萬平方公裏的龐大殖民帝國。
到1914年,沙皇俄國的版圖已相當遼闊,北起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西南至比薩拉比亞,南部達到阿爾達漢及卡爾斯地區。
英法列強也有過很多殖民地,為什麽沒有留下很大的領土?
對壹個崛起的國家而言,擴張以尋求更多的資源,是它的本能。但為什麽歐洲列強也曾經建立龐大的殖民地,而只有俄羅斯成為壹個國土面積駭人的大帝國呢?
歐洲各殖民帝國盡管也曾經建立過“日不落帝國”,但是他們的擴張和俄羅斯的擴張有本質的區別。
歐洲資本主義列強的擴張動力,主要來自貿易,他們更傾向於在殖民地進行低成本的、有限的統治:只要能夠進行有利可圖的貿易,就犯不著把它變成殖民地;只要殖民地能夠提供原材料、廉價勞動力和市場,就沒有必要讓它徹底成為白人的國土。
而俄羅斯作為壹個建立在農奴制基礎上的大帝國,它的擴張目標則更加直接、血腥:將所有俄羅斯能抵達的地方,變成俄羅斯的土地;將所有土地上的資源,都直接變成俄羅斯的資源。
所以,資本主義帝國擴張的時候,壹般只會在殖民地建立管理的官僚機構,而不太熱衷於強行改變土著居民的人口、宗教、語言和文化。
而俄羅斯帝國在拓展的殖民地上,壹般會強迫推行俄語、東正教,打壓土著的語言和文化,努力向這些地區移民,同時驅趕和屠殺土著居民,使俄羅斯人成為當地的主要人口。舉個例子,大家都知道的海蘭泡慘案和江東六十四屯慘案,就是這種指導思想的產物。
於是,當二十世紀世界民族獨立的潮流開始,資本主義列強的殖民地紛紛擺脫了“有限的統治”,獲得獨立;而俄羅斯的殖民地,已經沒有人會發出要求獨立的聲音。
幾個世紀來,俄羅斯壹直把俄羅斯民族的偉大和領土的廣大等同起來,而它也比其他國家更看重領土對安全的意義,發展出俄羅斯獨有的地緣安全觀。
這種強權邏輯指揮下的擴張也被蘇聯繼承,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面臨德國東進的威脅,蘇聯做出的反應是以武力威脅吞並了波羅的海三國,兼並了波蘭、芬蘭、羅馬尼亞等國家的大片土地。
直到今天,妳依然發現俄羅斯為了地緣安全這件事,敢於孤註壹擲,跟西方國家掀桌子。
俄羅斯有壹首軍歌,叫《普列奧布拉斯基團進行曲》,歌詞的第壹句就是“讓瑞典和土耳其記住我們”,直到現在紅場閱兵中這首歌的樂曲還會以背景音出場,和蘇聯的坦克和原子彈壹起,讓西方聞風喪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