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想過沒有 ?
白茶為什麽叫白茶 ?
白茶為什麽叫白茶?
白茶這壹名字到底如何而來? 顧名思義,這壹類茶葉看上去是白色的。根據國標定義,是以茶樹的芽、葉、嫩莖為原料,經萎雕、幹燥、揀剔等特定工藝過程制成的白茶。
白茶需要采摘新鮮的芽葉,而白茶的芽頭和嫩葉的葉背有很多白絨毛 (按茶樹品種和嫩度決定)。但如果是粗老葉,背後就不會有那麽多的白毫,也不是所有品種的茶樹都是以白毫多而著稱的。先將芽葉薄薄地平鋪於水篩上讓其自然失水 (這壹制作工藝被稱為萎雕),輕度發酵而不經殺青。待芽葉晾至七八成幹時,再用文火烘幹即成茶。整個制茶過程不炒不揉,最大程度保留了白色茸毛和葉片的完整性,因此成茶看起來如銀似雪。
白茶的產地
白茶在壹般的地區並不多見,其原產地是中國福建,主要產區有福鼎、政和、松溪和建陽等地,其中福鼎和政和是目前生產白茶最集中的兩個地方。
當然,雲南現在也產白茶。不過和福建所產的白茶相比,雲南白茶在加工過程中並未經過炭焙烘幹,只用陽光直曬幹燥,因此更顯甜香熱情。
白茶與中國皇帝的故事
說到為世人廣泛流傳、品飲的白茶,就不得不聊聊它與中國古代的壹位宋皇的不解之緣。中國宋朝第八位皇帝宋徽宗趙估,不僅才華橫溢而且尤愛嗜茶。他在自己親著的《大觀茶論》中就明確指出:“白茶自為壹種,與常茶不同,其條敷闡,其葉瑩薄。須制造精微,運度得宜,則表裏昭澈。如玉之在璞,它無與倫也。”可見,白茶就是他的摯愛。因為喜歡當地進貢的白茶,所以將自己的年號“政和”賜名於產地。
不過,宋徽宗所說的天下第壹白茶曾失傳多年,後人壹直沒有充分證據表明其究竟是現在的哪種白茶和今天我們所說的白茶工藝迥異。在這樣似懂非懂的情況下,倒也增添了壹絲神秘感。
話說回來,我們現在所認識的白茶又該如何分級呢?
白茶的分級
白茶的分級主要根據其不同的采摘標準和加工技藝,總的來說可分為三個級別:白毫銀針、白牡丹、貢眉和壽眉 (壽眉和貢眉形態相似,所以雖然有兩個名稱但是視為同壹級別)。
1.白毫銀針
根據國標定義,白毫銀針以大白茶或水仙茶樹品種的單芽為原料,經萎雕、幹燥、揀剔等特定工藝過程制成的白茶產品。
白毫銀針在所有的白茶中最為珍貴,因為它的采摘難度極大且制作要求精致。
制作白毫銀針茶的原料只選取茶樹的肥壯芽頭,因此其采摘周期非常短。加之采摘之後須及時加工,其產量較其它白茶來說也就更低了。所謂物以稀為貴,在這裏也表現了出來。
既勻凈又富有光澤,呈銀灰白白毫銀針的成茶肥碩而多茸毛,色。聞起來清爽而又毫香強烈,還夾有淺花香。陳年白毫銀針的香氣則轉為太妃糖方向的甜香,並伴有梅子香和花蜜香等。陳年的白毫銀針在當前非常罕見,因為按照以前的品飲標準,白毫銀針應該再三年內喝掉,能夠留下來陳化的優質原料非常少。
沖泡之後,新鮮的白毫銀針芽針條狀分明、嫩勻明亮,湯色清澈柔亮,淡雅而呈杏黃色,聞著清香純和、毫香鮮濃。輕啜壹口,口中清醇鮮爽、毫味十足,還可感受到明顯的香與豆香而後回甘生津、回味清爽醇厚。
2.白牡丹
根據國標定義,白牡丹以大白茶或水仙茶樹品種的壹芽壹、二葉為原料,經萎雕、幹燥、揀剔等特定工藝過程制成的白茶產知。
白牡丹的成茶勻齊潔凈,毫心肥厚,葉背多茸,芽葉相抱,灰綠潤澤。聞著有毫香,還夾有花香、木香和青草香。
沖泡後的葉底可見茶葉肥嫩、芽心較多,顯得明亮。茶湯呈清澈的淺琥珀色,有著清新的花香氣,和白毫所帶有的特殊的毫香,喝著鮮甜清爽。多數白牡丹呈現的是豆香和毫香,如果帶有花香則證明工藝比較優秀。
3.貢眉和壽眉
貢眉被新的國標規定其為: 以群體種茶樹品種的嫩梢為原料,經萎雕、幹燥、揀剔等特定工藝過程制成的白茶產品;壽眉以大白茶、水仙或群體種茶樹品種的嫩梢或葉片為原料,經萎雕、幹燥、揀剔等特定工藝過程制成的白茶產品。
貢眉和壽眉的品質比白牡丹更次壹級,其原料采摘時間在白牡丹之後,選用的是壹芽多葉或者不帶芽的葉。與前兩級白茶相比,其采摘期最長,產量也是最大的,占白茶總產量的50%以上。其中只有以群體種 (小菜茶) 原料制作的才能叫貢眉。
這壹級別的成茶葉態稍卷瘦小,不帶毫或少毫,比較均勻潔凈,葉片顏色葉片顏色灰綠、黃褐、暗紅間雜。香氣清高鮮爽,淡雅的豆香、花香中還伴有青草香。
其沖泡後的葉底舒張,較粗老,有些葉片呈暗紅色,茶湯呈橙黃色。喝起來比較清甜醇爽,茶湯與嫩度較高的白毫銀針和白牡丹相比更有厚度跟甜潤感。
此外,根據原料品質的不同,以上三級白茶還可細分為:
白毫銀針:特級、壹級;
白牡丹:牡丹王、特級、高級、壹級、二級;
貢眉:特級、壹級、二級、三級;
壽眉:壹級、二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