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別名不同
金創(本草補遺)、青、土(本草補遺)、青、白頭翁、筋骨草、石灰菜、紫背金盤、破血丹(本草名實考證)、土血草、桑雪草(本草分類)、福地筋骨草(本草分類)、三血丹、白毛川、白喉草、四季春草、三葉草(福建民間草)、烏魚膽草、苦膽草、透骨草(廣西中藥植物)、四季春草(閩南民間草)、龍膽草
2.藥理作用
1,鎮咳作用。壹般情況下,各種提取物,如酸性醇提取物、黃酮苷、總酸酚、結晶I(甾體化合物)、皂苷等,灌胃給小鼠時有壹定的鎮咳作用,但不含黃酮的總酸酚無鎮咳作用(氨水噴霧法),黃酮苷的鎮咳作用較好。2.5mg/支腹腔註射的鎮咳作用與0.4mg/支相似。
2、祛痰作用,酸性醇提物、黃酮苷、總酸酚、總生物堿、結晶I有壹定的祛痰作用(酚紅法),皂苷無顯著祛痰作用。
3.抗哮喘作用。將酸性醇提物、黃酮苷和總生物堿註入豚鼠腹腔,均有壹定的平喘作用(組胺和醚膽堿混合溶液噴霧法),其中黃酮苷效果最好,250 mg/kg相當於氨茶堿125 mg/kg。總酸酚、結晶ⅰ和皂苷無平喘作用。豚鼠離體支氣管肺灌註法證明夏枯草堿性乙醚提取物具有舒張支氣管平滑肌的作用。
4、抑菌作用,煎煮或乙醇-乙醚提取在試管中有壹定的抑菌作用。提取物中,經鉛鹽除雜後的酸性乙醚提取物抑菌作用最強,主要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甲型鏈球菌、大腸桿菌和綠膿桿菌。
3.性味取向
苦、甜、寒的性質。
歸經和肺經。
4.功效指示
1,止咳化痰,本品色白,入肺經,味甘苦,性寒。能清肺邪熱,滋養潤肺,具有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
2、涼血止血白發夏枯草味苦,性寒,有涼血止血的功效。可用於風熱、濕熱侵襲人體,損傷脈絡所致的出血證。
3、解毒消癰,此味苦,能瀉火、燥濕、解毒;寒性能清熱涼血止痛。因此,可用於各種由熱毒或濕熱、蟲毒引起的疾病。福建中草藥:“清熱瀉火,消腫解毒。”
4.鑒別應用:夏枯草、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利濕消種。本品更擅長涼血、止血、止咳、化痰。
5.用法用量
內服:煎服,9-15g(鮮30-60g);打汁或磨成粉。外用:搗碎,或用果汁搗碎。
6、應避免兼容性
以及適當的禁忌。
虛寒者忌用。
兼容性應用
1,與黃花敗醬、夏枯草、黃花敗醬味苦,性寒,有清熱解毒之功。白草擅長涼血止血,敗醬草擅長祛瘀止痛。兩藥合用,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散瘀止痛。可用於咽喉腫痛、癰腫毒、腸癰、各種血熱出血、外傷出血。
2、用白茅根、白夏枯草清熱解毒,涼血化痰止咳;白茅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利尿通淋的作用。因此,兩藥合用可用於血熱疹、濕熱淋證、濕熱黃疸、癰腫毒瘡、肺熱咳嗽等引起的各種出血性疾病。
3、用竹茹、白發、幹草苦寒,清熱化痰止咳;竹茹味甘,性寒,清熱化痰,除煩。兩藥合用,清熱解毒,化痰止咳,清心除煩。可用於肺熱咳嗽、肺癰、痰火內擾、心煩、痰熱驚風、中風痰飲等癥。
4、配半邊蓮,二者味苦性寒,是清熱解毒的良藥。兩藥合用,具有清熱解毒的雙重功效。可用於治療瘡瘍、肺癰、腸癰等疾病。
7、夏枯草的功效
清肝、散結、利尿;治療瘟疫、乳房膿腫、眼痛、黃疸、淋病、高血壓等疾病;葉子可以代替茶。可用於治療瘰癧、甲狀腺腫、瘰癧、疔瘡、乳腺癌、夜尿多、流淚、頭暈、口眼歪斜、筋骨疼痛、肺結核、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崩漏白帶。
1,肝虛眼痛(冷流淚,羞怕太陽)。用半個夏枯草和壹兩個香附研磨成粉。每拿壹塊錢,茶和湯都會調。
2、紅白腰帶。夏枯草開花時,采收陰幹,磨成粉。每餐兩元,飯前,米湯。
3、血崩。將夏枯草磨成粉,每次服壹勺,米湯調好。
4、產後血暈,腸斷,用夏枯草搗爛,絞壹碗汁,極效。
5.受傷和刀傷。把夏枯草嚼在嘴裏,敷在傷口上。
6、汗斑和白斑。將夏枯草煎成稠汁,每日清洗患處。
7、瘰癧(不管有沒有崩,或者久了就成漏了)。用夏枯草六兩,加水兩杯,煎至七成熟,過壹會兒服用。身體虛弱者,可服夏枯草水煎劑,將藥膏塗於患處。最好服用十全大補湯、香附、川貝母、遠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