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00年,雅典和埃雷特裏亞(位於埃維亞島)舉行起義(米利都起義得到小亞細亞城邦的支持),並向小亞細亞大都市提供援助,反對波斯統治,這是中波斯戰爭的起因。直到公元前493年,波蘭軍隊鎮壓起義後,才在馬多尼號(Madoni Uss)的率領下,於公元前492年春,越過赫勒古海峽(今達尼爾海峽),入侵希臘。艦隊行至阿陀斯角(愛琴海)時,遭到風暴襲擊,大批船只遇難(多達300艘)。土地也遭到色雷斯人的攻擊,於是波蘭軍隊被迫停止行軍,只占領色雷斯。
公元前490年春天,波斯國王大流士壹世第二次入侵希臘。在總司令達蒂斯和阿塔菲尼斯的指揮下,波蘭軍隊(1.6-2萬人)分乘600艘船只橫渡愛琴海,沿途攻占了納克索斯島和赫維亞島上的兩座城市,即卡裏斯托和埃雷特,最後在距離雅典40公裏的馬拉松山谷登陸。同年9月,馬拉松戰役打響,雅典軍和普拉塔亞軍(9000-1,000人)在指揮官米塔亞德的指揮下,擊敗波蘭軍,取得大勝。公元前480年,波斯國王薛西斯親自率領波蘭軍隊來到希臘。參加這次遠征的波蘭軍隊包括近65,438+0.5萬步兵,數萬騎兵和壹支超過65,438+0,000艘船只的艦隊。兩座浮橋豎立在赫勒斯古海峽,壹條運河開鑿在阿陀斯地峽,以便船只通行。第壹次戰鬥發生在塞爾莫的皮萊山口,靠近從塞薩利通往希臘中部的山路。波軍突破皮萊、塞爾莫(見溫泉關之戰)後,先後占領維奧蒂亞、阿提卡、雅典。但同年,波斯艦隊在薩拉米斯島附近大敗(見薩拉米斯之戰)。公元前479年,在普拉塔亞戰役中,希臘城邦聯軍(約6萬人)擊敗波斯軍隊(7-8萬人)(見普拉塔亞戰役)。幾乎與此同時,波斯艦隊在米卡萊角戰役中再次失利。希臘海軍和陸軍取得的幾次勝利實際上決定了希臘-波斯戰爭的結果。公元前478年至公元前468年,被波斯軍隊占領的大部分城市國家獲得解放。希臘軍隊把戰爭移到了愛琴海和小亞細亞。
公元前5世紀70年代,在雅典總司令西蒙的指揮下,希臘聯軍取得了連戰全勝,攻占了色雷斯沿海地區、愛琴海多個島嶼和拜占庭(今伊斯坦布爾)。公元前469年,埃布裏梅東特河口壹戰被波蘭軍隊擊敗,此後戰事跌宕起伏,壹直持續到公元前449年。在此期間,希臘軍隊利用埃及反波斯起義的機會遠征埃及(有200艘船),但是失敗了。公元前449年,希臘軍隊再次贏得了薩拉米斯島戰役。之後雙方進行和談,締結了《卡裏亞斯和約》(雅典全權代表的名字)。根據這壹條約,波斯失去了在愛琴海、海勒斯海峽和博斯普魯斯海峽的領土,並承認小亞細亞希臘宗主國的政治獨立。
點評:波斯戰爭是壹場大規模、長時間的亞歐戰爭。希臘之所以贏得希波戰爭,是因為其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高於波斯,軍事組織更勝壹籌。此外,更重要的是,希臘打的那場戰爭是壹場解放戰爭。希波戰爭後,希臘進入了奴隸社會的繁榮時期,作為戰爭中羅輯聯盟領袖的雅典也進入了繁榮時期。軍事藝術在波斯戰爭中發展起來。戰略上(尤其是希臘軍隊)善於正確選擇各個戰爭階段的決戰場和主攻方向,根據形勢和實力對比確定作戰方式(防禦或進攻)。希臘的勝利大多取決於陸軍和艦隊之間緊密的戰略配合。希波戰爭對戰術的發展和軍隊的組建都有重要意義。希臘軍隊創造的方陣是早期著名的戰鬥隊形之壹。相比於波軍混亂的陣型,方陣有很大的優勢:步調壹致,軍紀嚴明,便於指揮。最早的戰術陣型出現在希臘-波斯戰爭中,需要保護戰鬥陣型中最關鍵的壹環——翼側。希臘軍隊有健全的體系,有戰爭領域的教育訓練體系,在總結作戰經驗方面也做出了第壹次嘗試。
伯羅奔尼撒戰爭
伯羅奔尼撒戰爭是雅典為首的蒂羅爾聯盟和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聯盟之間的戰爭。這場戰爭從431壹直持續到404年,其間雙方數次停戰,最後斯巴達獲勝。這場戰爭終結了雅典的古典時代,終結了希臘的民主時代,終結了希臘這個國家。幾乎所有的希臘城邦都參加了這場戰爭,戰場幾乎涉及了當時整個希臘語世界。在現代研究中,也有人把這場戰爭稱為古代世界大戰。
戰前,蒂羅爾聯盟是希臘自由城市在希波戰爭中自願建立的聯盟。希臘-波斯戰爭50年後,這壹聯盟已經退化,成為雅典維持和加強其在愛琴海霸權的權力和強制性工具。此外,雅典還修建了壹疊“長墻”,將雅典與其海港比雷埃夫斯連接起來,使這壹對雅典來說猶如“生命之路”的地區不受陸上敵人的威脅。由斯巴達領導的伯羅奔尼撒聯盟是蒂羅爾聯盟霸權的對手。雅典和斯巴達的沖突早在460年前就開始了。觸發事件是麥加拉退出伯羅奔尼撒同盟,在雅典避難。這場沖突從460年持續到446年前。它被稱為第壹次伯羅奔尼撒戰爭,通常被視為伯羅奔尼撒戰爭的前奏。前446年雙方打成平手,麥加拉重返伯羅奔尼撒同盟。在簽訂和約的時候,雙方都覺得自己的力量是平衡的,所以決定尊重對方的聯盟,在發生沖突的情況下,由壹個裁判來決定誰對誰錯。“中立”的城邦被排除在這個和平條約之外,後來證明這是壹個很大的錯誤。20世紀30年代,在希臘世界的邊緣,壹根導火索被點燃,隨之而來的壹系列事件最終導致了戰爭的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