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中秋節的傳說是什麽?

中秋節的傳說是什麽?

農歷八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中秋節。因為是秋天的中間,所以叫中秋節,又因為每個季節分為孟、中、吉三個階段,所以又叫中秋節。八月十五的夜晚,明月如玉,很容易引起人們對家鄉和親友的思念,所以也叫“團圓節”。

關於中秋節有許多傳說。這裏有五個關於中秋節的傳說。

首先,秋天的黃昏和晚上的月亮

晚上的月亮是為了祭拜月神。相傳在戰國時期,齊國有壹個名叫兀顏姓的醜女。她年輕時對拜月很虔誠,後來她以高尚的品德進入了皇宮。某年八月十五日在宮中看到月亮,恰巧齊宣王也在宮中徘徊,看到月色無鹽,覺得美麗動人,於是加冕為皇後。拜月中秋節的習俗壹直流傳至今。

第二,嫦娥奔月

後羿因為射下天上九個太陽,殺死百姓,深受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和愛戴。然後他娶了美麗善良的嫦娥為妻。壹天,後羿去昆侖山訪友求道,正巧遇到路過的太後,便向太後要了兩顆長生不老的丹藥。吃了壹顆就能長生不老,吃了兩顆就能升天。後羿舍不得離開妻子,自己升天,就把這兩顆丹藥交給嫦娥保管。

後羿有壹個叫逢蒙的弟子,他是壹個惡棍。嫦娥把長生不老藥藏在百寶箱裏的時候,偷看了壹下,就有了長生不老藥的想法。三天後,後羿帶領他的弟子去打獵,但逢蒙說他生病了,沒有去。後羿走後,手持寶劍,威脅嫦娥交出仙丹。嫦娥知道自己不是逢蒙的對手,於是她迅速打開寶盒,壹口氣吞下兩顆丹藥。嫦娥吞下長生不老藥後,立刻覺得自己身體輕了,能夠飛了,於是飛出窗外,飛向天空。因為擔心丈夫後羿,嫦娥落在了最近的月亮上。

當後羿回家時,女仆們告訴他白天發生的事情。後羿又驚又怒,小人逢蒙已經逃走了。後羿傷心欲絕,跺著胸脯,仰望天空,喊著妻子的名字。昏暗的燈光下,我發現那天晚上的月亮特別亮,正好是八月十五,月亮裏有壹個晃動的身影,就像嫦娥壹樣。

於是後羿派人來到嫦娥最喜歡的後花園,擺上香案,在月宮祭祀嫦娥。此後,每年的8月15日,普通百姓也在月下支起香案,祭拜嫦娥,祈求美麗善良的嫦娥吉祥平安。

第三,中秋起義

元末,朱元璋聯合地方抵抗力量,準備起義。軍師劉伯溫想出了壹個妙計。他利用中秋節互贈麥餅的機會,在麥餅裏夾了壹張紙條,傳遞起義的信息。他同意在8月15日晚同時舉行起義。後來起義成功,朱元璋下了壹道詔書。每年中秋節,他都把當年傳達信息的“月餅”作為節日糕點送給大臣們。從此,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流傳下來。

第四,吳剛伐廣西

傳說月中有桂樹,《淮南子》曾說“月中有桂樹”。後來傳說更具體,在桂樹旁加上了砍月桂的人吳剛。月中桂樹吳剛傳說是唐代段《酉陽雜》之前《天誌》第壹卷所載最具體的壹個月中桂樹吳剛傳說。其雲:“古語雲,月有月桂樹,月有癩蛤蟆,故異書說月桂樹高五百尺,有壹人常掘之,樹造之。”本姓吳名崗,西河人,師從神仙,下令砍樹。“意思是吳剛曾經跟著仙人到了天上,但是他犯了壹個錯誤,所以仙人把他送到了月亮上,命令他砍下仙人樹——月桂樹。月桂樹高達500英尺,可以壹起砍。炎帝用這種無休止的勞動作為對吳剛的懲罰。在李白的詩中,有壹段記載“欲在月中,自付寒。"

動詞 (verb的縮寫)唐高祖和“朱傑蛋糕”

中秋節的第壹主角是月餅。關於月餅的起源有很多傳說,比較流行的觀點出現在唐代。唐初,東突勢力強大。李淵從太原崛起,向突厥可汗投降,換來北方的相對穩定。唐朝建立後,突厥扶持薛舉、劉武周等割據勢力,與唐朝作戰。另壹方面,他依靠軍隊加強馬莊,不斷入侵調兵南下。為了平定北方的外敵入侵,唐高祖李淵任命當時的名將李靖為北伐總司令(行軍將軍),以反擊突厥並最終取得勝利。

李靖大捷的日子恰好是8月15日,那天晚上正好吐魯番人給李淵敬獻了糕點。李淵當時正在和大臣們分享李靖勝利的喜訊。他看到圓形蛋糕非常高興。他對著天空笑了笑,脫口而出:“妳應該邀請蟾蜍來吃胡餅。”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請月神下凡,與大家分享這美味的胡餅。李淵接著把胡餅分發給大臣們,大臣們壹起品嘗,壹起賞月。據說,8月15日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由此而來,從宮廷流傳到民間。

其實這個傳說並不能作為月餅起源的依據。中國古代先民崇拜日月星辰等天體,所以有“春拜太陽,秋拜拜月,夜拜星象”的習俗。當他們在拜月時,他們總是提供壹個小圓餅,這是月餅的雛形。

在這些傳說中,嫦娥奔月最為著名,傳承程度也較高,所以我們無法考證它是中秋節的真正起源。但是我們應該知道這些傳說。如果妳有什麽要補充或說的,請在下面的評論中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