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情人節,傳說中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浪漫的壹天。
很久以前,有壹個年輕人在南陽放牛。他父母早亡,和哥哥嫂子壹起生活。嫂子很惡毒。他壹天給了他九頭牛,但他被告知要等到他有十頭牛的時候。牛郎別無選擇,只能把牛趕出村子。
他把牛趕到山裏。在草深林密的山上,我不知道他什麽時候能趕十頭牛回家。這時,壹個須發皆白的老人出現在他面前,問他為什麽難過。得知他的經歷後,對他說:“伏牛山有壹頭老病牛。好好餵它。等老牛好了,妳再把它趕回家。”
牛郎找到病牛,送來壹捆捆草,連續餵了三天。老牛吃飽了,擡頭告訴他,他是天上的大仙,但是因為摔斷了腿不能動,被貶到天上去了。妳自己的傷需要用百花露洗壹個月才能好。牛郎悉心照料了老牛壹壹個月,為老牛收集鮮花來治愈它的傷。老牛康復後,牛郎趕了十頭牛回家。
壹天,天上的織女和仙女們壹起玩耍,在河裏洗澡。在老牛的幫助下,牛郎認識了織女,兩人情投意合。
牛郎織女結婚後,男耕女織,生了壹男壹女兩個孩子,壹家人過得很幸福。然而很快就讓天帝知道了,王母娘娘親自下凡,強行將織女帶回天庭,恩愛夫妻從此分開。
牛郎是沒有辦法上天的,還是老牛告訴他,他死後可以用自己的皮做鞋子穿上天。牛郎按照老牛說的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子,帶著他的孩子。眼看就要追上,恐怕太後把頭上的金釵拔了,壹個波濤洶湧的天河出現了。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邊,只能相對而泣。他們忠貞的愛情感動了喜鵲,成千上萬的喜鵲飛來搭鵲橋,讓牛郎織女在鵲橋上相會。王太後別無選擇,只能允許他們在每年的7月7日見面。
二、端午節的由來
1,紀念屈原說
此說源於南朝梁朝吳郡《續齊之和》和北周《荊楚之時》的記載。據說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河自盡了。死後為龍所困,天下哀悼。他每天都往水裏扔五色絲綢粽子來驅蚊。也有人說,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立即劃船施救,壹路到了洞庭湖,卻沒有找到屈原的屍體。當時下著雨,湖上的船都聚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博士時,又冒雨出門,沖進了茫茫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在江河上劃船,後來逐漸發展成龍舟比賽。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似乎都與紀念屈原有關,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盛傳是屈原。楚江空空如也,不能直洗,真是可笑。”
2.沈說
這句話出自東漢的曹娥碑。春秋時期,吳國忠臣伍子胥冤死後,成了沈濤,天下哀悼,祭祀,於是有了端午節。
3.端午節理論
這個說法出自聞壹多的《端午考》和《端午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龍”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主要原因是:(1)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兩項活動,都與龍有關。粽子扔進水裏經常被蚊子和龍偷走,而賽龍舟。(2)人種穿越與古代吳越的關系尤為深厚,除此之外,吳越人還有不斷紋身以“形似龍”的習俗。(3)五月初五用“彩絲紮臂”的古代民俗,應該是“如龍”紋身習俗的遺跡。
4.糟糕的壹天理論
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為毒月,五日為邪日。《呂氏春秋》中的《仲夏》規定,人在五月要禁欲齋戒。《夏·鄭瀟》記載:“此日貯藥以除毒氣。”《大戴禮》中記載“畜蘭是五月五日洗澡”,還有很多傳說認為重五是洗澡驅邪的忌日。《史記·孟嘗君列傳》歷史上著名的孟嘗君誕生於5月5日。他的父親要求母親不要生他,認為“五月生的孩子,比壹家人還長,對父母不利。”《風俗通》失傳,“相傳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論衡》作者王充也有描述:“正月、五月為忌;正月五月殺父殺母,不可。”東晉大將王鎮惡,生於五月初五,祖父賜名“鎮邪”。趙霽,宋徽宗出生於五月初五,從小被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將五月初五視為惡日是壹種普遍現象。可見,自先秦以來,這壹天就是壹個不吉利的日子。這樣,這壹天插菖蒲、艾葉驅鬼,熏蒼術、白芷,喝雄黃酒避疫,也就順理成章了。
5.夏季至日理論
持這種觀點的劉德謙在《端午節的由來》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了三個主要原因:(1)權威著作《荊楚隋記》並未提及五月初五吃粽子的節日習俗,而是寫在夏季的至日節。至於杜菁,隋代杜太清的《玉燭集》將其列為夏季至日上的娛樂活動,可見並不壹定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大詩人屈原。(2)端午節習俗中的壹些內容,如“踩百草”、“鬥百草”、“采藥”,與屈原無關。(3)《歲時美景》對端午節的第壹種解釋是:“陽光普照,端午在仲夏,故亦可稱為仲夏節。因此,正午節日的最早起源是夏季的至日。爭議頗多,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由於屈原傑出的人格和藝術,人們願意把這個紀念日歸功於他。
三、中秋節的由來
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傳說是為了紀念嫦娥。
“中秋節”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李周。根據中國古代歷法,壹年有四個季節,每個季節有三個月,分別稱為孟玥、中嶽和越吉。因為秋天的第二個月叫中秋節,又因為農歷八月十五在八月中旬,所以叫“中秋節”。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壹個固定的節日。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於古代對月亮的崇拜,起源於古代在月亮下唱歌跳舞尋找配偶的習俗,起源於古代秋天祭奠土地神的習俗。
四、重陽節的由來
重陽節的由來,說法壹:
九是陽之數,九月初九,意為重陽。因此,九月初九被定為重陽節。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壹些地方將夏歷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1989年,中國政府將這壹天定為“老人節”和“敬老節”。
重陽節的由來,說法二:
重陽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之前。《呂氏春秋·秋吉紀》雲:“九月,命家宰,耕田備收,舉五要事。藏帝書收於聖倉,唯敬。”“是日,大皇帝,我嘗祭,告天子。”可見,當時在秋、九月莊稼豐收時,都有祭祀皇帝和祖先的活動,以答謝皇帝和祖先的恩情。
漢代《西京雜記》中的宮人賈說:“九月九日,裴椋食帳餌,飲菊花酒,雲使人長壽。”相傳,從此就有了重陽節求長壽的習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後來的道士)追求長生不老,采集藥物服用的影響。同時也有大型宴會活動,由先秦時期的慶豐宴發展而來。《荊楚年代年譜》上說:“九月九日,四人聚在壹起野宴。”隋杜公註雲:“九月九日之宴,不知何時起,自駐宋以來,未曾變過。”長壽和盛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重陽節的由來,說法三:
重陽節的原型之壹是古代的火祭儀式。
作為古代時令星的象征,“火”星在九月隱退,夏稱之為“九月之火”。恒星“火”的隱退,不僅讓壹直以火星作為季節生產、季節生活象征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坐標,也讓崇拜火的古人產生了莫名的恐懼。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長冬天的到來,所以,在《內火》中雖然古代祭祀儀式的情況隱晦,但我們還是能從後世重陽節的器具中找到壹些古代習俗的痕跡。比如江南壹些地方,重陽上有祭竈的習俗,是家裏的火神,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火”的蛛絲馬跡。古人把重陽和上思或寒食,9月9日和3月3日作為相應的春秋兩個節日。劉漢辛《西京雜記》說:“三月去初三,九月重陽節,與姑娘做遊戲,然後登高。”上思、寒食、重陽的對應是以“火”的出現為基礎的。
隨著民生科技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歷”已經讓位於通用歷法。九月祭祀用火的儀式衰落了,但人們對九月陽衰所引起的自然氣候變化仍有特殊的感情,於是爬山避諱的古老習俗仍傳到了城市,雖然世人對此有了新的解釋。
重陽已經成為夏冬回歸後人們生活中的標誌性建築。如果說上思和寒食是人們經過漫長的冬季外出遊泳的春節,那麽重陽則是秋寒來臨,人們即將隱居的禮儀性秋遊,於是就有了上思的“出遊”和重陽的“辭別”。重陽節的習俗圍繞著人們在這個季節的感受。
動詞 (verb的縮寫)臘八節的由來
自古以來,臘八被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竈神和井神),以祈求豐收和好運。據《禮記》記載,臘祭是“十二月之年,萬物匯聚,各有所求。”夏朝稱拉日為“甲平”,商朝稱“青絲”,周朝稱“大蠟”。因為它在十二月舉行,所以被稱為臘月,臘祭被稱為臘月。先秦時期的臘月是至日冬季後的第三天,後來佛教傳入。為了擴大在當地的影響,傳統文化將臘八節附加為佛歷開悟日。後來隨著佛教的盛行,佛陀的開悟日與十二日合並,在佛教界被稱為“法寶節”。南北朝開始固定在臘月初八。
《說文》載:“臘祭三百神後,冬至日。”可以看出,至日入冬後的第三天是臘月。後來由於佛教的介入,臘月改為十二月初八,從此成為壹種習俗。
六、除夕的由來
據傳說,在古代,有壹個叫Xi的怪物,它有長長的觸角,兇猛異常。它經常吞噬牲畜,傷害人們的生命。村寨裏的人們為了躲避夕獸的傷害,紛紛逃到深山裏。今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在山裏避難。這時,村外有壹個小孩。我看到這孩子濃眉大眼,很漂亮。孩子來到村東頭,遇到壹個老婆婆,問大家為什麽慌。老婆婆沒辦法,只好告訴孩子,晚上又來搗亂了。孩子笑著說:“婆婆,我叫念。讓我在家裏呆壹個晚上,我壹定會擺脫‘黃昏’這個畜生的。”老婦人答應去山裏避難。
午夜,Xi闖進了村子。我在村東頭找到了老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屋裏點著燭光。“黃昏”獸渾身顫抖,發出壹聲長嘯。對著婆婆家怒目而視了壹會兒,然後狂吠著撲了過來。臨近門口,院內突然傳來“砰、砰、砰、砰”的壹聲,“Xi”渾身顫抖,不敢再往前走了。原來“Xi”最怕紅色、火和爆炸。這時,我婆婆的門大開著,我看到壹個穿著紅袍的年輕人在醫院裏笑。“夕”大驚失色,狼狽而逃。第二天,避難回來的人看到村子安然無恙,非常驚訝。這時,老婆婆恍然大悟,趕緊把2008年的承諾告訴了村民。這個故事很快就在周圍的村子裏傳開了,人們知道了趕走“晚上”野獸的方法。為此,大家紛紛去拜年,也就是現在的“拜年”(拜年的由來),把年的照片貼在門口或窗前,稱為年畫(年照片上的大胖小子就是年)。把晚上從年中去掉的那壹天叫做除夕(除夕的由來)。從那以後,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放鞭炮。家家戶戶燭光璀璨,不如等過年。第壹天的淩晨,我要給親戚朋友打招呼。這壹習俗越傳越廣,成為中國最隆重的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