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疫病在溫度較低,濕度較大的條件下容易發生。當空氣相對濕度超過85%,溫度在18-25℃時,最易流行晚疫病。在晚疫病流行年份,會造成植株提前枯死,損失可達20-49%。如防治措施不當,會造成減產70-80%的嚴重損失 。
1、 晚疫病癥狀
晚疫病主要危害馬鈴薯葉莖和薯塊。首先在葉尖、葉緣出現 水浸狀褐色斑點,通常在葉片病斑周圍形成淡黃色退綠邊緣,幹燥時,病斑幹枯,空氣濕度大時,病斑擴大迅速,可擴及葉的大半及全葉。病斑在葉柄和莖上呈黑色或褐色條斑;發病嚴重時,整株枯幹;莖部受害,出現長短不壹的褐色條斑,天氣潮濕時,表面也長出白黴,但較稀疏。帶病種薯長出的病苗,莖部條斑與地下莖相連,在田間形成中心病株。薯塊受害,發病初形成小的褐色或稍帶紫色的病斑,以後稍凹陷病斑可擴大。切開病部可見皮下薯肉呈褐色,漸向四周及內部發展。土壤幹燥時病部發硬,呈幹腐狀;在粘重多濕的土壤裏,常有雜菌從病斑部位侵入,造成薯塊軟腐。薯塊可在田間發病後爛在地裏,也會在貯藏期發病爛在窖裏。
2、晚疫病流行規律
晚疫病是壹種典型的流行性病害,其發病與品種抗性、天氣條件等關系密切。由於其易產生夾板的生理小種,抗性品種連續多年種植也會成為感病品種。晚疫病要求高濕涼爽的氣候條件。病菌孢子囊梗的形成,要求空氣相對濕度不低於85%,孢子囊形成的相對濕度在90%以上,而以飽和濕度為最適。孢子囊落在葉片上後,葉片上必須有水膜或水滴才能萌發侵入。病菌侵入後,以20-30℃時菌絲在寄在主體內蔓延最快,潛育期最短。壹般白天不超過24℃,夜間不低於10℃,天氣陰雨連綿或多霧、多露、相對濕度高,有利於晚疫病流行,反之,如幹旱少雨、溫度高,病害發生輕。
3、晚疫病防治措施
晚疫病是壹種破壞性很強的病害,壹旦發生並開始蔓延,就很難控制,因此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要遵循以“防”為主的原則。采取以推廣抗病品種、脫毒種薯為基礎,以種薯處理和化學藥劑應急防控為重點,以健身栽培為補充的全程綜合防控技術。將馬鈴薯晚疫病為害損失率控制在10%以內。
(1)選用良種
馬鈴薯塊莖是晚疫病傳播的重要途徑,帶菌塊莖壹旦遇到合適的條件,易形成中心病株,造成蔓延的可能。健全脫毒種薯繁育體系,建立無病留種基地。采取嚴格的管理措施,單打單收。因地制宜推廣種植抗、耐性相對較強的品種。提倡小整薯播種。種薯切塊播種時,切刀用75%酒精、0.1%高錳酸鉀液或福爾馬林浸泡消毒。拌種可選用68%精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72%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等藥劑,按種薯重量的0.3%加適量草木灰或石膏粉混合均勻後拌種。
(2)高壟栽培
推廣高壟栽培,尤其在雨水多、墑情好的地區。可采取壟上播及平播後起壟等方式,加厚培土層,防止晚疫病源侵染薯塊,降低薯塊帶菌率。
(3)科學種植
合理密植,現蕾期控制徒長。適時播種,合理輪作,避免與茄科類、十字花科類作物連作或套種,禁止與番茄連作。馬鈴薯種植過程中,如果地上部植株侵染晚疫病,應提前收割病秧並清理出地塊,地塊暴曬兩天後選擇晴天再收獲,防止薯塊與病菌接觸。
(4)適時藥劑防治
馬鈴薯晚疫病只能預防,不能治療,因此在晚疫病多發季節定期噴藥保護能取到顯著的防病效果。
馬鈴薯現蕾前或降水(陰天濕度大)時,開展中心病株調查、定點系統調查和田間大面積普查,發現中心病株及時清除並帶出田塊銷毀,對病株周圍50米範圍內噴施藥劑進行封鎖控制,每隔7-10天噴施 1次,連噴3-4次。進入現蕾期後開展大田普查,發現中心病株的田塊可選用內吸性殺菌劑防治。
壹是施用保護性藥劑進行預防。在出苗率達95%時,要及時噴施保護性藥,即: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每畝每次用藥量175~225克;或70%安泰生,每畝每次用藥量150~200克;或75%猛殺生,每畝每次用藥量125~150克;或68.75%易保,每畝每次用藥量75~94克預防的效果很好。
二是及時施用治療性藥劑進行防治。當田間發現晚疫病中心病株,每畝每次用25%甲霜靈或50%代森錳鋅800倍液,或64%殺毒礬500倍液噴霧,也可用500克硫酸銅加500克生石灰加50公斤水兌成等量波爾多液噴霧,10天左右噴壹次,連噴2-3次。交替使用。
應當特別註意的是,因為晚疫病的孢子囊產生於馬鈴薯葉背,因此在晚疫病已有發生,噴施藥劑時,在噴葉面的同時,對葉背及地面也要進行藥劑噴施,這樣才能達到全面防治和控制大面積流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