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夏天吃什麽祛濕?這些食物能驅除濕氣。

夏天吃什麽祛濕?這些食物能驅除濕氣。

濕熱【編輯此段】什麽是濕熱?壹年之中,除了春夏秋冬四季之外,中醫還有“長夏”之說,即夏末秋初的時期和目前的盛夏時節。

高溫酷暑後,陰雨連綿,人體容易感受到外濕邪氣的侵襲,出現全身無力、舌苔渾濁、脾胃不和、食欲不振、焦慮不安、頭重身倦、口渴惡心等癥狀。中醫稱此為“夏季傷寒”或濕熱。

所謂濕,就是所謂的水濕,它有外濕和內濕之分。外濕是由於氣候潮濕,在雨中或潮濕的室內涉水,使外界水分侵入人體所致;內濕是壹種病理產物,往往與消化功能有關。

所謂熱,就是壹種熱像。但濕熱中的熱與濕共存,或因夏秋季節濕熱重而侵入人體,或因濕度停留時間長而轉化為熱。

壹種溫病,如體表發熱,頭痛,小便短黃,身重痛,苔黃膩。容易引起黃疸、膀胱炎、痢疾等疾病。

濕熱是濕轉化為熱的內因,會引起熱煩、口苦、胸悶、黃疸、小便短赤、濕疹等。要清熱燥濕,利濕利膽,多吃精米、白蘿蔔、馬蹄、白菜。【編輯本段】濕熱的壹般癥狀是:四肢沈重,下午發熱更明顯,出汗也不緩解;舌苔黃膩,脈數。具體表現因濕熱部位不同而不同:皮膚出現濕疹或水皰治療;在關節和肌腱,有局部腫脹和疼痛。但濕熱通常指濕熱入臟腑,尤其是脾胃濕熱,可見脘腹脹滿、惡心厭食、大便溏薄、小便短赤、脈數;其他如肝膽濕熱,表現為肝區脹痛,口中納差,或身目發黃,或寒熱交替,脈數;膀胱濕熱表現為尿頻、尿急、澀少、尿痛:色黃濁;大腸濕熱可見腹痛腹瀉,甚至急性腹瀉,大便膿性,肛門灼熱,口渴。

濕熱的治療壹般分為濕重或熱重。濕邪主要是由濕引起的,可選用六壹散、三仁湯、魏萍散。清熱以清熱為主,可選用連蒲飲、茵陳蒿湯甚至葛根芩連湯。在此原則下,根據濕疹、疔瘡等壹些特殊表現選擇相應的藥物,並加入野菊花、紫花地丁、苦參、白鮮皮;關節腫痛加桂枝、忍冬藤、桑枝;白頭翁、地榆、車前子等。被添加用於腹瀉甚至痢疾;陰囊濕疹、睪丸腫痛、白帶發黃者,可加龍膽草、苦參。血尿可加入大薊、白茅根、石韋、萹蓄等。

此外,由於熱往往依附於濕,所以要註意生活環境的改善和飲食調理,避免暴飲暴食,少吃油膩食物和甜食,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避免水濕內停或外入,這是預防濕熱的關鍵。[編輯本段]喝湯驅走“濕氣”

春天的氣候多變而潮濕。講究湯的廣東人,會多做“除濕湯”,調理身體。這次我們請來了食養坊的行政總廚梁大廚,按照壹個人的體重制作了四個祛濕的“湯食譜”,讓不定時進食的精神在其中得到體現。

◆板藍根紅燒豬蹄筋:板藍根8g,豬蹄筋60g,生姜1片,蜜棗半個。

做法:將豬蹄筋(即豬前小腿的肉)洗凈,切成大塊。用水沖洗板藍根片,然後將所有

將食材放入燉鍋中,小火燉3小時,保溫至飲用,再加鹽調味。

註意:豬蹄筋嫩滑。燉好後有壹點肉質纖維,蠻咬的。蘸醬油吃是很多男人的最愛。

點評:湯色深,中藥味濃。怕喝中藥的人可能會比較抵觸,但是喝了之後喉嚨很舒服。

◆土茯苓燉水蛇

材料:土茯苓10g,水蛇50g,紅棗兩顆,生姜1g。

做法:水蛇要切成段,洗凈,用熱水焯壹下待用。然後將土茯苓刮平切片。然後將紅棗、姜片、水蛇段、土茯苓片全部放入燉鍋內,用武火燉3小時,飲用時加鹽調味。

註意:購買時要區分“水蛇”和“泥蛇”,泥蛇的皮膚顏色較深。外形很像,但是燉出來的效果很不壹樣。水蛇湯清澈甘甜。水蛇燉最好選幾條兩斤重的小蛇,比較容易入味。

點評:湯汁滋補,蛇肉鮮甜,口感比很多燉品更飽和。

◆雞骨草燉豬肉

材料:雞骨草5克,豬肉串?80g,1片姜,半片蜜棗。

做法:先將雞骨草和豬內臟清洗幹凈,然後將所有材料壹起放入燉鍋內,燉3小時,燉好後加鹽調味。

小貼士:雞骨草用清水浸泡壹段時間,沖洗掉雞骨草上的沈澱物和雜質。

點評:湯汁清甜,卻沒有壹點中藥味。是廣東傳統的清熱祛濕湯。據說能清肝瀉火,健胃。

◆鮮桑葉燉豬蹄筋

材料:鮮桑葉5克,豬裏脊肉60克,蜜棗半粒,生姜1片。

做法:豬裏脊肉洗凈,切成大塊。將新鮮桑葉用水沖洗幹凈,然後將所有食材放入燉鍋中,燉3小時,飲用時加鹽調味。

註:3-5月新鮮桑葉最多,不要錯過。嫩葉可以煮著吃,如果妳燉湯,老葉也沒什麽壞處。

評論:第壹次看到這樣的比賽。桑葉燉後能保留鮮嫩的色澤,吃起來鮮甜可口,湯裏留的香味是春天樹木發芽的鮮香。

燉清湯的小竅門

現在有了電子燉盅,早上上班前可以燉湯,自動保溫,下班回家就可以喝了。燉湯似乎容易多了。但是要做好燉肉,需要註意壹些小技巧。梁師傅透露了壹些燉肉的小竅門:

雖然燉品中所有的材料都放入鍋中燉,但是燉品是精心擺放的。先把肉放在底下,再把藥材和食材放在上面燉。湯會更清澈。不要貪杯外的水,因為煮的時候水太多會滲進杯子裏。

沖淡湯的味道。

然後妳要掌握好溫度。電子燉盅,不用壹勞永逸的看火就能煮3個小時。但是如果有時間看火的話,要用猛火半個小時,讓杯子裏的水燒開,然後可以拿回去文火,這樣可以燉3個小時。

湯嘗起來更飽滿。

湯的處理壹般很簡單,但如果有腥味很重的肉,比如水魚、水蛇,壹定要先飛水再燉,然後加入姜片調味。

竹筍西瓜皮鯉魚湯

材料:鯉魚1條(約750克),鮮筍500克,西瓜皮500克,梅豆60克,生姜、大棗適量。

特色:祛濕化濁,健脾利濕。適用於體重過重,嗜睡,尿短,血壓高。竹筍是壹種低脂、低糖、纖維素的食品,具有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消化、防止便秘、防癌等功效。

運動:①剝去竹筍的硬殼,再剝去老皮,橫切成片,放入水中浸泡1天;鯉魚去腮、內臟、魚鱗,洗凈略炒;將眉豆、西瓜皮、生姜、紅棗洗凈(去核)。

(2)將所有材料放入燒開的鍋中,用武火煮開,小火燜2小時,用精鹽調味待用。

玉米須泥鰍湯

配料:【配料】:仲達泥鰍300克,雞胸肉150克,排骨100克,玉米須15克。

【輔料】:1根蔥,幾片姜。

【調料/鹵汁】:鹽少許,香油幾滴。

特色:泥鰍味甘性平,能補中補腎,能祛濕止渴;玉米須味甘性平,能平肝清熱,利濕除濕。與排骨、雞胸肉同燉,對糖尿病、泌尿系統感染、疔瘡、高血壓、黃疸、肝炎有壹定療效。

運動:(1)將泥鰍腹部切去,洗凈,用開水浸泡,撈起瀝幹。

(2)豬排剁碎,放入砂鍋,放上泥鰍。

(3)加入姜、蔥,加入適量開水;玉米必須用紗布紮緊,放在砂鍋裏。

(4)5、6月份用文火煮至熟,加入雞胸肉絲,繼續煮至熟。

(5)食用時去掉姜、蔥、玉米須,加鹽、香油調味。

滋潤大豆牛扒湯

材料:黃豆100克,排骨250克。

特色顏色:此湯具有清濕熱、祛濕、燥腸胃、解毒、治腳氣、濕痹等功效。大豆富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b1等。少吃多吃有益,多吃則肥胖。

做法:將黃豆浸泡15分鐘,排骨洗凈,用少許鹽腌制半小時,然後切碎放入鍋中,加入4至5碗黃豆和水,小火煨2小時,將豆子擦幹凈即可出湯。適合全家人。

柏玉柱消毒湯

材料:白茅根60克,玉米須60克,紅棗10,豬肚500克。

專色:祛濕消腫。

操作:豬肚洗凈切塊,用鹽和生粉搓壹下,然後沖洗幹凈。先放入開水鍋中煮15分鐘,然後取出清水沖洗幹凈。大棗去核後,用白茅根和玉米須洗凈,用清水浸泡壹會兒,然後放入有豬肚的瓦罐中,加入8碗左右清水。大火燒開後,用小火燜2小時,可以加入適量的鹽和少量的食用油。

祝妳身體健康,

薏米可以去濕熱,有壹些食譜可以去濕熱,比如:

淡菜石懷山拌魚湯。

功效:健脾疏肝,濕熱。

主治:無食欲、體黏、消化不良等。

材料:貽貝(洗凈)50克,山藥100克,趙朔果50克,山板魚約250克(包在渣袋裏)。

方法:水適量,煮3小時左右,調味食用。

豆芽、西葫蘆和沙丁魚湯

功效:清肺熱,化痰火,利尿祛濕。

主治:肺燥熱,口淡舌白,咽喉癢,小便黃,大便不暢等。

材料:豆芽200克,西葫蘆1個,沙丁魚(或大眼雞魚)250克左右,生姜4片。

方法:清水適量,煮沸約1小時,調味飲用。

老黃陳栝參湯

功效:清熱利濕,預防喉炎。

主治:身體刺激、咽喉腫痛、尿赤發熱等。

材料:老黃瓜(去核)750g,陳皮25g,粳米25g,鮮鴨腎2個(先瀝幹)。

方法:水適量,煮3小時左右,調味飲用。

甜瓜大麥湯

功效:清熱消暑利濕,健脾開胃。

主治:精神嗜睡、小便不利等。

材料:西葫蘆約500克,生薏苡仁75克,淡菜100克(洗凈),陳皮25克。

方法:水適量,煮沸約65438±0.5小時,調味飲用。

春季常見的瓜菜湯料

冬瓜(養胃生津、祛濕瀉熱)

紫菜(養血養心,除煩除濕)

豆腐(清熱潤燥,生津解毒)

魚翅瓜(祛濕養胃,生津止渴)

馬蹄形(胸膈實熱、利尿降壓除外)

芥末(清熱解暑,明目降氣)

海帶(祛濕化痰排濁)

小米(利尿降壓,增強心血管彈性)

生苦瓜(祛濕、利水消暑、清心明目)

老黃瓜(祛濕解暑,止渴利尿,解毒消炎)

枸杞葉(除關節痛,清血熱,治皮膚瘙癢)

絲瓜(祛濕化痰,潤腸通便,利尿除口臭)

壹種溫和祛濕、解熱、消積滑便的安全茶

藥方:茵陳、金銀花各15克,川加皮15克,夏枯草15克,藿香、甘草各10克,谷芽25克。

做法:3碗半水煎至1碗,有祛濕散結、清熱平肝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