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雨季的到來,壹切都開始騷動起來。此時的雲南到處都是細菌的味道,讓人不自覺的分泌唾液。
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有200多種食用菌,品種包羅萬象。
清代文學家李煜曾說:“何況,唯壹比竹筍新鮮美麗的是什麽?”就算每年在雲南的急診室上演各種愛麗絲夢遊仙境,也沒有什麽能阻擋雲南人對這種美味的追求!
雲南人吃蘑菇的狂歡始於5月下旬。雨季來臨,雷聲轟鳴拉開蘑菇季序幕。第壹批蘑菇和牛肝菌已經端上了餐桌,接下來是白蟻在7月和8月,松茸在9月大量出現,松露在11月下旬出現...各種蘑菇可以占據人們的餐桌五六個月。
俗話說,下午的蘑菇味道最新鮮,雲南人對蘑菇的質量特別挑剔。那些剛從山下出土的蘑菇,沾著露珠,散著韻味,味道難以形容。出於對美食的這種執念,即使現在還下著毛毛雨,林中依舊霧氣蒙蒙,采菌人也早就想知道自己在山間穿梭了多久。
這些新收獲的蘑菇下山後會立即出售,而雲南食用菌聚集地木水花野生菌交易市場是雲南人狂歡的源頭。這裏就像壹座滿足味蕾願望的寺廟,妳總能在這裏找到自己的內心。
市場裏,各種新鮮的野生蘑菇包裝整齊,紅胭脂菇、綠青頭菇、黑幹菇都是當季新鮮。
買木耳種子,大概是當地人最願意花錢,收獲快樂的事情了。前來購買的人們圍在市場的小徑上,空氣中彌漫著土壤和森林散發的潮濕氣味。討價還價的噪音也充斥著整個市場。
知道細菌之道的雲南人,心裏都有壹串鄙視。
那些流行的奶糊菌,雞油菌,紅菇等。只能稱之為雜菌,菌中只有香氣特別濃郁的野生菌才能稱之為貴族,而外人追捧的松茸只是後起之秀,比雞肉更鮮嫩的雞樅是公認的珍品。
粗略的逛了壹圈,討價還價之後,帶著全負荷回家的人,往往會手裏拿著幾袋蘑菇迅速離開,生怕耽擱壹會兒,就辜負了這壹袋的新鮮。
雲南人對菇籽的處理往往很簡單,但正是這些最簡單最原始的烹飪方法,保留了菇籽最正宗的味道。
傳聞中國有兩種燒烤,壹種叫雲南燒烤,壹種叫其他燒烤。對於雲南人來說,什麽都可以燒烤,食材豐富,種類繁多,足以讓全國為之驕傲。
烤菇籽在雲南人的飲食文化中根深蒂固,就像壹根弦,每壹次烤都是壹種儀式。
生起炭火,放上鐵絲烤架,壹股煙火裊裊升起。新鮮采摘的蘑菇,松茸,山上的蘑菇,都在火光中烘烤,獨特濃郁的香氣四溢,讓人饞涎欲滴。
雲南燒烤也講究壹個蘸,鮮辣的小米椒,脆碎的耳根,拌上醬油,芝麻辣椒面,蒜油等。,鹹,香,辣。把脆皮蘑菇拿起來蘸水,然後放進嘴裏嚼。它們又軟又香,嘴裏很新鮮。
最享受的吃法就是蘑菇火鍋。
雲南人自己做蘑菇火鍋。通常,他們會煮壹鍋濃濃的當地雞湯作為湯底,然後選擇各種“時令限制”,如新鮮的竹蓀、甜雞樅、肥美的牛肝菌...鮮上加鮮,讓人欲罷不能!
幾種菌類壹起燉成壹鍋。木耳的鮮味在高溫下逼出,鮮美迷人。它的吸引力在於木耳的爽滑和湯底的鮮香。
先喝點湯,再吃蘑菇,最後洗菜。在雲霧繚繞的飯桌上,大家壹起舉起筷子,大吃大喝,頓時生出了江湖豪氣。任何隔閡和不滿都和食材壹起被扔進了火鍋。
吃壹會蘑菇很提神,吃蘑菇總是很提神,但是野生蘑菇的季節太短,只能提神。
嗜菌如命的雲南人,早就在吃菌的道路上摸索出了壹條解決之道。他們除了抓緊時間狂吃,還要留出壹部分來制作各種油封菌。
將鮮蘑菇撕成條狀,加入幹辣椒、花椒等。並且用小鍋煨出香氣,用油鎖住,壹年四季都可以吃。
雞樅,雲南人心中的第壹鮮木耳,有壹種動物脂肪的美。據說在外打拼的雲南人,必帶壹罐油雞樅。
幹菌絲體吃起來和肉壹樣香,壹樣韌。雖然不像鮮蘑菇那麽野生,但是蘑菇味更濃郁豐滿。被鎖在油裏的細菌的氣味,到了蒸米粉的時候,是新鮮的,普通的家常菜也能變得婀娜多姿。
雲南人帶頭吃蘑菇。但是,如果妳問他們為什麽對野蘑菇這麽癡迷,答案壹點都不浪漫。
清朝初年,雲南人民遭受饑荒。在主食嚴重短缺的情況下,富含優質氨基酸的野蘑菇給了他們生存的途徑,以山珍海味為主食。
直到今天,雲南人仍然把吃蘑菇作為壹個季節的狂歡,但他們也知道,為時已晚的道理。那些外國人眼中的“奢侈”食材,卻被雲南人勤勤懇懇地用來餵豬。也許正是這種源於苦中作樂的無奈,讓雲南人吃蘑菇,享受英雄時刻!
如果妳有什麽旅行文章可以分享,歡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