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客家人從中原遷徙到南方,所以被稱為客家人,因為他們來自異鄉,生活在這裏。
在中國歷史上,這場大規模的遷徙始於歷史上著名的“五朵野花”,經歷了唐代的“安史之亂”、宋代的“靖康之難”、明末的反清。
總的來說,當時北方民族南侵的時候,有大量的人逃離北方的戰亂,遷移到南方,那裏的語言和飲食習慣都很奇怪。
拋開流離之苦,這次南遷客觀上把北方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理念帶到了南方,使南方從當時的“蠻夷”逐漸向相對先進的文明靠攏。
客家人的祖先從北方帶來的食物和飲食習慣也以壹種奇怪但自然的方式融合並保存了下來。
客家人用自己的方式繼承了祖先帶來的中原的很多習俗,比如祭竈神,吃湯圓,吃餃子,或者用湯圓和餃子代替食物。
客家宴席用的大碗、碗,以及請客“十碗”、“六取六”的習俗,以及壹個雞頭、壹個魚頭要對準最尊貴的客人,都涵蓋在中原官宴或中原士紳的宴席文化中。
客家菜的烹飪方法擅長煮、燉、釀、燉、煮,講究“以湯提神”、“以鹽定味”。味道以肥、鹹、香著稱,頗有中原遺風。
但是,客家美食,中原故土的菜肴,千百年來都是奇葩。
以下這些中原故土的客家名菜、美食家、美食家,妳能認出幾個?
如果我能說出他們的名字,我會請妳吃壹頓正宗的客家飯!
這道菜叫“芋頭包子”,據說源自北方的湯圓。
南方能種小麥的地方少,做湯圓的面粉成了大問題。想家了,客家人尋找替代品,於是芋頭包誕生了。
它的皮是芋頭搗成泥,用當地木薯粉做成類似面團的東西。它的材料和方法,可以說是用湯圓纏繞,與世隔絕。
其餡料的原料主要是牛肉、瘦豬肉、魷魚、竹筍、香菇、辣椒、魚汁等。方法是將肉和魷魚切塊,倒入鍋中,加入適量的豬油、魚汁、味精等。然後壹起炒到香氣四溢。放冷水下去,熬成糊狀。
雖然餡料的含量與湯圓相差甚遠,但糊狀的形態還是有共同點的。
餡料包在芋泥和土豆粉做成的皮裏,和湯圓差不多,但芋頭丸子做成鐘鼓形,形狀非常獨特,和小巧可愛的湯圓有很大區別。
芋頭包子可以水煮,也可以水煮。
熟了,把菜拿出來,倒入豬油和小蔥做的香油(只能用豬油,不能用植物油,客家人很愛豬油,也許豬油的香味是植物油比不了的),撒上辣椒和洋蔥,香噴噴的芋頭包就可以享用了。
又香又濃的豬油、胡椒粉、魚露在這裏得到了充分的發揮,牛肉、豬肉、魷魚幹、竹筍等不同口味的食材在這裏完美的融合在壹起。
仿佛幾千年來客家人對祖先的傳承,對現實的融入,都濃縮在這個不起眼的小芋頭包裏。
這是客家菜中最有名的壹道菜,叫做“釀豆腐”。
其實我之前也不是特別理解這個榮譽,因為客家菜好像比它好吃多了。
在吃這個釀豆腐之前,我在金庸小說裏看到黃蓉給洪七公做的菜有壹道叫《二十四橋月夜》。她用傳家寶“蘭花手”把豆腐切成小球,放在火腿裏。
這個故事讓我著迷的是她的劍術。如果我是妳,我最多把火腿切成丸子,或者不是小丸子,塞進豆腐裏。
釀造在客家話裏是個動詞,意思是“餡”。
豆腐的沖泡方法是將剁碎的肉餡(主要是五花肉和蘑菇)放入挖好的豆腐中,然後放入油鍋中用小火煎至豆腐表面微金黃,肉餡的香味飄出,再加入鹽、魚露、生粉和水,煮至豆腐全熟,撒上胡椒粉和洋蔥,然後起鍋。
有很多方法可以將這兩種材料完美地烹飪在壹起,但將其制作成豆腐的樣子並不常見。
豆腐的沖泡方法有兩種,壹種是塞到炒好的豆腐裏至半熟,另壹種是難做的生豆腐。
客家人不僅釀豆腐,還“釀茄子”“釀苦瓜”,號稱“客家人釀的三寶”,餡料也是塞進另壹種食材。
後來聽客家朋友說,腐乳等發酵系列食品起源於餃子,南方很少有面粉。客家人南渡後,以豆腐、茄子、苦瓜為替代品。
交子,原名“焦耳”,相傳始於東漢名醫張仲景。張仲景是河南南陽人,幾千年前屬於中原。
我終於明白,豆腐腦之所以出名,不僅僅是因為它好吃到包胃,滿足舌頭的食欲,更是因為它是客家人將祖先的血脈與故土聯系在壹起的壹種特殊方式。
從新疆的大鍋雞到昆明的汽鍋雞,從河南的道口燒雞到山東的德州扒雞,從東北的溝幫子燒雞到海南的文昌雞,從江蘇的叫花雞到四川的口水雞。
中國練雞的不計其數。光是寫這些菜名就已經讓我在鍵盤上流口水了。
客家的鹽焗雞大概是為數不多的,好吃是為了長期保存。
經過多年的流離失所,客家人不得不挨餓。後來他們發現鹽可以腌制幹菜,於是開始用鹽腌制肉制品。
在短暫停留期間,他們經常飼養壹些家禽。離開時,客家人用鹽將宰殺的家禽包好,在途中蒸熟或帶到下壹站。
鹽腌雞沒有妳想象的那麽鹹那麽老。相反,鹽使水分迅速沈澱,雞皮變得更加緊實有彈性,口感酥脆有嚼勁。
相比其他名雞,鹽水雞簡單很多,但也還原了雞肉的鮮味。
廣州體育中心有壹家客家餐廳叫“燕南飛”。每次去吃飯,必點的壹道菜就是鹽焗雞。
吃飯可以多吃幾碗,酒可以多喝幾杯,才不辜負這天賜的美食。
這是壹道著名的客家菜,五花肉燉雞,也叫“鳳凰重生”。
中餐的名字,就算貨不對板,光看名字就很刺激。不像外國人,什麽是“黑椒汁牛排”,就是僵硬的黑椒汁牛排,壹點想象力都沒有。
這道菜的名字據說和乾隆皇帝有關,但有很多關於皇帝老兒愛在古代書畫上亂塗亂畫,寫了壹萬多首詩,愛在民間遊蕩的故事。我們就當它是真的吧。
客家人喜歡把壹種食材塞進另壹種,比如我們前面介紹的釀造系列。這在中國所有的菜系中是很特別的。
豬肚雞的做法是把生雞肉塞進豬肚裏,用牙簽或者別的什麽東西紮兩個頭,放在特制的湯料(黨參、黃芪、枸杞、花椒)裏煮。
吃的時候把五花肉切開,把雞肉拿出來,切成小塊,放回原湯裏,加熱就可以吃了。
這樣煮出來的豬肚爽口有彈性,濃濃的藥味和辣椒味的湯汁為雞肉增添了鮮味,吃起來鮮嫩無比。
中國的紅燒肉有很多種,比如梅子紅燒肉、芋頭紅燒肉、筍幹紅燒肉、冬菜紅燒肉等等。
梅菜紅燒肉是壹道獨具客家特色的菜肴。
客家人的祖先長年顛沛流離,使得他們不得不尋找壹種便於攜帶和保存的食物,於是就誕生了梅幹菜、筍幹、蘿蔔幹,包括後面要介紹的鹽焗雞。
梅菜的名字來源於明末的壹個傳說,說是壹個叫梅仙姑的仙女把它送給了因為戰亂而餓死的百姓。
這在全世界都是* * *性,但在戰爭年代,無法掌控自己命運的人更願意把命運交給虛無縹緲的神仙。
梅幹菜是用新鮮梅菜腌制的。當然,客家的梅幹菜遠不止壹種,芥菜幹、冬菜幹也很常見。
梅菜紅燒肉的肉必須是五花肉,切成約8厘米長、4厘米寬、0.5厘米厚的條,小火煎好後放入碗中,蓋上厚厚的梅菜幹,蒸1小時以上。
最後把碗倒過來放在盤子裏,五花肉就亭亭玉立的立在梅菜上,壹道美味的梅菜紅燒肉就成了。
五花肉裏的脂肪滋潤著梅幹菜,而梅幹菜讓五花肉肥而不膩。這兩個不相幹的成分,從內容到形式都是統壹的。
喜歡那些看似極不般配,卻能走到最後的愛情。
這是我的客家美食之旅。
所有的知識妳都認可了嗎?全知道了記得來找我吃客家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