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企業家們,請進來。

企業家們,請進來。

壹塊豆腐在家庭主婦手裏可以做熟,但在上海梅清綠色食品公司董事長沈建華手裏,卻做成了壹筆年產值7億元的大生意,幫助了8000多人!

豆腐壹年能賣7億嗎?沒錯。

從上海楊浦區國和路上的壹個小作坊起步,沈建華用1.2萬元的風險投資,在12年建成了中國最大的大豆食品企業。

從浙江上虞來到上海,47歲的沈建華今年找到了大舞臺,演繹了壹段上海民營經濟的傳奇。他用壹塊豆腐在上海創造了壹個奇跡:從6個人的小作坊到8000人的大廠,從1元的小生意到7億元的大生意。

古語有雲:人間三苦:趁熱打鐵撐船,磨豆腐。和很多浙江創業者壹樣,沈建華也經歷了“磨難”,在創業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難。困難是不好的,但也是好的。困難會逼著人想辦法,艱苦的環境可以培養人才。

在創辦豆腐坊之前,沈建華壹直在劃船、畫畫、開建材店,跑遍了上海的大街小巷。後來,他因為認為上海有14萬人口,就開辦了豆腐作坊。如果65,438+000人中有壹個人買他的豆腐,那將是壹筆大買賣!為此,他每天和5個親戚朋友壹起騎三輪車。不管刮風下雨,天熱天冷,半夜剛做好的豆腐送到市區菜場,連春節都不停歇。功夫不負有心人,沈建華的“美麗”豆腐終於進入了上海菜市場。

如何推廣品牌,拓展市場?這是產品進入市場後的正確問題。沈建華勤於思考,把握機遇,自主創新,提高管理,很快解決了問題。勤於思考是企業家的理性勞動;把握好機會是拓展市場的必要條件;自主創新是提高產品質量的必由之路;改善管理是發展事業的基礎工作。

當沈建華了解到上海推進標準化市場的措施後,他立刻嗅到了這是壹個很大的商機。他毅然放棄了批發生意,開始用優質的產品、勤懇的服務、誠信的商業道德直接經營菜市場,100起步,200、300...“梅清”豆腐進入上海1200菜市場。公司* * *擁有86條生產線,通過標準化生產保證質量和衛生。現在,上海人每買兩塊豆腐,就有壹塊是“美的”產品。

創業經歷:

“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這句話總能找到新的例子。家裏唯壹的男孩和少年失去了父親,家裏很窮...沈建華早早挑起了養家的重擔。他坐過船,畫過畫,開過建材批發店,上海的大街小巷早就跑遍了。在他眼裏,上海的魅力不在於這座城市給予他的成功和財富,而在於相對規範的商業環境和不斷湧現的機遇。

“1998,攢了點錢想做生意,上海是我的市場。”沈建華回憶起建立“梅清”的經歷:“妳想想,上海當時有14萬人口。如果每100人中有1人買了我的豆腐,那豈不是大買賣?”令他深受鼓舞的是,他僅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就購買了設備,租賃了工廠,申請了工商執照,並申請了食品衛生許可證。“食品衛生主管部門專門派工作人員到我的小廠檢查——我在上海做生意很久了,感覺這裏各方面都是規範的。只要努力,就會有機會。”

就這樣,從楊浦區國和路壹個100多平方米的小作坊開始,沈建華每天和5個親戚朋友騎著三輪車,不管刮風下雨,酷暑寒冬,把半夜剛做好的豆腐送到上海的菜場。勤快,“美”豆腐即使在春節期間也不斷有貨;誠信,“美”豆腐貨真價實——這是沈建華樸實的經商心得。他走上了壹條創業之路,結果完全超出了他最初的想象。

豆腐與政府

發臭的汙水,土竈冒黑煙,臟兮兮的大桶,泥濘的豆漿——這是2002年某報紙對無證豆腐作坊的描述。

多年來,中國人喜愛的豆制品延續了兩千年家庭作坊的傳統生產模式。由於擔心衛生、偷工減料和使用劣質原料,近年來許多家庭主婦對蒸豆腐攤望而卻步。在上海,標準化菜場的出現改變了這壹切,也改變了沈建華的生活。

“當時,‘梅清’這個品牌在壹些菜場有點名氣,但我們壹半的業務是豆腐批發。上海推進標準化菜市場建設的舉措,讓我們嗅到了大商機。”沈建華說,“梅清”的成長和發展並沒有依靠政府的補貼和支持,但上海創造的規範的市場環境讓他有機會將多年來打造品牌的想法付諸實踐。

沈建華果斷砍掉批發業務,在菜市場做起了直銷。100, 200, 300 ...“梅清”豆腐已進入上海市1200菜場,成為與“愛森”豬肉、“雨潤”熟食齊名的知名菜籃子品牌。

壹年後,“梅清”直營彌補了砍掉批發業務留下的窟窿;兩年後,超市商店已經給“梅清”櫃臺開了綠燈;如今,“梅清”的產量增加了10倍。這幾年,沈建華的三輪車換成了東風小貨車和東風大貨車。

“純美”是幸運的。趕上了中國人均GDP的快速增長和居民消費的升級。品牌就是價值,現在已經深入人心。“以前我在磨豆腐腦的夫妻店,壹年就因為貪早只能賺1000元。”沈建華告訴記者,“經營‘梅清’的直營連鎖,最多能賺10倍的利潤。”

站在“梅清”工廠的壹個沙盤前,沈建華指著壹片區域說:“第四工廠建成後,“梅清”員工總數將超過65438萬人。這家新工廠主要做深加工產品,包括豆制品、飲料、休閑豆制品。我今年的目標是實現銷售收入6543.8+0億元。”

窗外,是壹排排等待的卡車。每天晚上,“梅清”物流的司機們將各種豆制品拉下生產線,開到上海各地的菜場、超市,開到蘇杭、南京...

案例思考:

壹個企業的建立、發展和壯大,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企業負責人的綜合素質。要有拼搏的精神,勤於思考的能力,腳踏實地的作風,共同努力的目標。總之,如果我們要有“四千精神”和“新四千精神”,那麽我們經濟的轉型升級和科學發展就順理成章,也就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