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藍色超人孫
為了照顧壹部分觀眾,過濾掉了壹些太重的食物。
長期以來,中國人吃這種食物享有世界聲譽。不僅僅是外國人,就連我們自己也在吹噓中國美食聞名全球的同時,會不情願地承認自己的菜譜確實有點陰暗。各種蟲子,異形食材,內臟水,都出現在餐桌上;各種發酵、重口味的食物能讓外國人瞠目結舌;吃法有很多種。以至於有壹句自嘲的妙語“天上飛的飛機不吃飯,四條腿的桌子不吃飯,水裏遊的船不吃飯”。無疑,這讓很多崇尚中國菜的人無法辯駁。
但是不要為此感到自卑。由於個人口味、社會發展、地理氣候、生產條件等諸多因素,世界各地的飲食往往千奇百怪,異端邪說。也許光是甜豆腐腦和鹹粽子就能讓很多人非常反感,魚、茶、豆汁也能讓很多人感到害怕。但這些只是冰山壹角。而且,這不僅僅是中國人的專利,只要條件允許,全世界的人都可以把食物插上想象的翅膀。
地方“特色”菜譜大PK
說到暗煮,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蟲子。各種蟲子在世界各地的食譜中無處不在,給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周天官》記載周吃螞蟻醬。今天,有幾十種昆蟲菜肴,如中國東北和江南地區的油炸蠶蛹,華北的油炸蚱蜢,兩廣菜的米蟲和竹蜂,雲南的油炸竹蟲和油炸飛蟻...
?雲南全沖宴
在東南亞,吃昆蟲的習慣更為嚴重:曼谷的靠山路匯集了上百種昆蟲美食,包括水蟑螂、蜘蛛等重口味食物;越南菜可以用魚醬泡椰子蟲;柬埔寨的山區更黑:把水蟑螂的翅膀拔出來,把裏面黃色的粘稠物質擠出來,直接吃。
?曼谷九山路的炸蟲攤
在非洲,烏幹達人喜歡吃拌有鹽的螞蟻蛋,而西非人吃白蟻。南美洲的印第安人把螢火蟲、飛蛾和黃蜂的幼蟲當作他們的常規食物,當地人經常在主食中加入白蟻和蚱蜢。西亞北非吃蝗蟲歷史悠久;亞裏士多德甚至在作品中贊美蟬和甲蟲的氣味;古羅馬人很幸運,只有在最豪華的宴會上才能吃到蛾蛹。
利未記11:22其中有蝗蟲、螞蚱、蟋蟀等;蚱蜢和它們的班級。妳們都可以吃這些。
動物不想下水。肝和筋幾乎是公認的美味佳肴。我國人民食用水中動物的歷史悠久,豬的腸胃、心肺、稀肉、頭肉、食道都是重要的肉食來源。德國人還把血、心、肺倒進豬腸裏做香腸;蘇格蘭名菜“羊雜”是用肝和皮包裹的羊肚;法國餐廳的鵝肝、腰子、百裏香也是高級佳肴。
然而,許多人接受“不”的重口味仍然普遍存在。有很多人接受不了吃腸子和腎。世界上很多地方都有吃動物生殖器的習慣;廣東、廣西、東南亞會烤或鹵豬眼,阿拉伯地區迎接貴賓時會端上壹盤生羊眼;四川有著名的“腦花”;中國農村常見的毛蛋;日本著名的“燃燒的白子”指的是河豚的精囊...
?嗶哩嗶哩最新紀錄片《壹串生命》中的烤豬眼
發酵食品也是黑暗食品的重災區。也許妳可以接受豆腐腦、幹菜等中國傳統食品,酸菜、酸蘿蔔等鹹菜。但是其他的事情就不壹定了。東方許多發酵豆制品,如納豆、豆汁、臭豆腐或毛豆腐;以及西方國家的奶酪,往往是發酵後發臭、有斑點甚至有蛆蟲的乳制品。中國南方少數民族、東南亞、日本都有酸菜魚,不熟悉的人往往很難接受它的味道。
味道更重的出現在北歐,冰島的幹鯊魚和瑞典的鯡魚罐頭臭名昭著。另壹種當地食物更可怕:海鳥在春天被捕捉並殺死,放進海豹的胃裏,在地下深處自然發酵。冬天把已經變酸的鳥拿出來,拔羽毛直接吃。
妳為什麽吃得這麽黑?
不可能列出世界上所有的黑暗料理。我們只列舉了壹小部分情況。從上壹篇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出,壹般被視為重口味的食物,要麽是因為特殊的配料(昆蟲、水等不可接受的成分),要麽是因為獨特的烹飪、食用方法或加工方法(如發酵),或者兩者兼而有之。
特殊的食材是暗煮的壹個重要原因,大概和社會環境條件有關。
例如,吃昆蟲是古代世界的普遍習慣。狩獵時代,獵物獲取的不確定性極高,捕獲昆蟲可以彌補肉的不足,幫助群體生存。早期的農業社會,糧食產量不高,家畜的馴化不能為人們提供足夠的動物蛋白。為了滿足生存需要,吃昆蟲的習慣依然存在。
然而,在糧食和肉類產量穩定後,對昆蟲的需求越來越小,最終它們不再被廣泛用作食物。昆蟲本身外表醜陋,容易沾染不潔之物,對人類和農田有害,自然被賦予“野蠻”、“汙穢”等厭惡感。換句話說,就是人們不吃蟲子之後,才會對蟲子產生厭惡感。不是因為討厭蟲子才不吃。
而地球上少數不適宜農耕或農業發展不穩定的地區,食物豐富,保留了吃昆蟲的習慣,這往往與當地的農耕狩獵水平成反比。東南亞、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區有大量的熱帶草原、沙漠和雨林。農牧狩獵異常艱難,產量不穩定。但大量的蟲鼠容易到手,是吃蟲鼠蛇的高發區。在中國、華北、西亞北非、墨西哥和美國西南部,蝗蟲經常危害農作物,導致減產甚至顆粒無收。自然就成了災年的食物替代品,也導致了當地的口味習慣。
?世界食蟲物種分布圖。顏色越深,食蟲物種越多。
昆蟲如此,其他成分也是如此。吃內臟等其他特殊食材也是因為早期人的肉食需求。在古代歐洲和中國,由於技術條件的限制,肉類產量非常有限。內臟沒有浪費,都用上了。發酵等特殊處理的食品的目的往往是為了保存食物以供長期食用。然而,當綠色和黃色不相連時,采集野菜和捕獵野味來生存饑餓也是很常見的。隨著時代的發展,即使生活有所改善,吃內臟野菜也是可以接受的。中國人吃香椿、玉蘭芽、榆樹、藜蒿、水芹甚至魚腥草,朝鮮人吃蕨菜,東亞人吃魔芋,歐洲也吃野生菊苣、大蔥、薺菜很久了。
但在網絡媒體普及的今天,新的黑暗料理出現了。與壹定社會條件發展而產生的黑暗料理不同,壹般都是up主熱情的產物,旨在讓人吃不下去,娛樂觀眾。可以說這些東西真的是“隔著屏幕都酸”。
?網絡中的黑暗烹飪視頻
不要被偏見沖昏頭腦。
除了那些專門用於搞笑娛樂的視頻文章,今天人們口中的所謂黑暗料理,是壹個相對的概念,往往只流行於某個地域、某個歷史時期或某個群體,沒有這個環境的人往往無法理解。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別人的習慣也很常見。
?粽子與豆腐之爭,是否吃狗肉等問題,足以引發中國南北的分裂。
?燕窩、皮蛋、醉蝦等。曾多次登上CNN、BBC等外媒的“惡心食物”評選。
?很多代表網絡亞文化的論壇網站都是偏見的高發區。
在這個信息高度交流的時代,飲食習俗也在交流。偏見也會產生,但食物是平等的。請尊重不吃某種食物的人,也尊重吃這種食物的人。
今天的物質生活極其豐富,已經出現了真正的“眾說紛紜”。從當地和歷史的角度來看待飲食不再是普遍現象。世界上所有的食材都在流通,全球的飲食習俗也在廣泛交流。食物有很多種,比如什麽好吃,什麽健康。個性化的選擇是今天吃飯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