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北京的冬季觀鳥

北京的冬季觀鳥

北京是壹個大城市。

它的規模不僅在於首都,還在於它的規模,這是很多人無法想象的。新聞中常被調侃的“四環”“五環”,其實只是北京市中心的壹小部分,而懷柔、延慶、密雲與大家熟悉的北京同名。

對於北京來說,它不僅承載了無數人的夢想,更是無數生物的棲息地。在北京的北面,是燕山山脈,從北京壹路向南,是遼闊的華北平原。北京離海只有150公裏左右。在古代,即使不是都城,也自然是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分界線,多變的地形也造就了多變的自然環境。對於很多遠居西伯利亞的候鳥來說,由於北京周邊有大量水庫,這裏也成為了重要的越冬地之壹。

對我自己來說,因為工作,認識了壹群喜歡生物的同事,在北京的第二年,終於有機會跟隨冬季觀鳥大神,從另壹個角度觀察這座城市。

2021的冬天,我參加了三次觀鳥活動,都是在北京市區的北邊。當然,對我自己來說,除了和有經驗的同事壹起觀鳥,嘗試接觸和采摘壹些北京不熟悉的植物是我更喜歡旅行的原因。以下是三次觀鳥的記錄,作為我記憶的備份。

密雲水庫不僅是北京最大的水庫,也是華北地區最大的水庫。第壹次旅行,我們選擇了這個地方。主要是因為在中科院讀研究生的第壹年,統壹將在密雲學習。同事凱哥對這裏比較熟悉,所以選擇了這裏。

這壹次,對於北京來說,只能算深秋,天氣還沒那麽冷。在密雲水庫附近的村莊裏,有壹道北方農村特有的風景。

村子附近收獲不多,除了小溪遠處的壹群野鴨,鳥也不多。然後我們去了那個古老的村莊。除了獨特的名字,這裏最吸引人的是壹組射電望遠鏡矩陣。它們隸屬於國家天文臺,是中國最早的射電天文望遠鏡。對於很多北京人來說,這裏也是觀星的最佳地點,尤其是流星。

當壹排“大鍋”從妳身邊經過時,科幻感瞬間撲面而來。

科幻的感覺不止於此。2021的夏天,北京陰雨綿綿。在不老屯天文站附近,積水無處可流,使得觀測站變成了壹個水池,成了附近村民釣魚的地方。

對我自己來說,下面這張照片真的是2021最深的記憶。現實和科幻在這壹刻聯系在壹起,並不矛盾。

因為這裏的望遠鏡已經存在很久了,連壹個“大鍋”都塌了。還有很多鳥,直接把巢搭在望遠鏡上。像下面這只獵鷹(Falco tinnunculus)。

紅隼是壹種小型猛禽,也是北京最常見的猛禽。

當我的同伴瞄準天空時,我看著地球。密雲的特產是板栗,望遠鏡周圍也種了很多板栗樹(板栗)。

此時板栗早已收割完畢,只有硬殼桶掛在樹上。

栗子的很多雌花還連著殼桶。雖然外形略顯不雅,但卻能呈現出在超市裏看不到的板栗的真實面目:板栗的花簇在壹起,形似毛毛蟲,其中壹三朵會結果,我們吃的板栗就是它們的種子。

除了栗子,許多蒼耳屬物種。這次收獲了種子。他們有意識地堅持鞋帶和褲子。北方的蒼耳和我之前在南方看到的蒼耳相比,明顯要大很多,明顯不是同壹物種。

就我自己來說,這次最大的收獲就是這個。

這是日本蘿藦。在植物界,蘿藦科算不上耀眼的壹科,但變化很大。它可以隱藏在多肉植物中,仿佛是景天屬植物的伴侶,如犀牛角(Stapelia pulchella),也可以開出艷麗的花朵,成為許多人夢寐以求的球蘭。但更多的時候,蘿藦科是以攀緣植物的形式出現的,蘿藦科是這個科的“科長”,我還是第壹次親眼目睹它的真正含義。它的種子頂部有非常柔滑的毛。當果實成熟時,這些種子會從開裂的果實上起飛,隨風飄走。

所以它成了我在北京的收藏之壹。

哦,我差點忘了。這次發現了壹種非常可愛的寧波蜥蜴(Scincella modestum),是石龍子的壹種,是中國特有的。

專業鏡頭下,月亮特別清晰。

地點正好在航線上,不時能看到飛機從頭頂飛過。

隨著歸途,尾跡也呈現出不同的顏色。

第二次旅行,我們組成了壹支浩浩蕩蕩的隊伍,分乘兩輛車出發了。

這次我們的目的地是官廳水庫,野鴨湖濕地自然保護區就位於水庫內。

在保護區的停車場,可以清楚地看到遠處對面的山上有積雪。這裏不是雪山,而是國家高山滑雪中心,是即將到來的冬奧會滑雪比賽的場地。

雖然天氣很好,但偏偏寒冷就要來了。保護區裏觀鳥的遊客不多,當然鳥也不多,但在冰封的湖面上可以看到壹只橡皮鴨孤獨的身影。

這次之所以選擇野鴨湖,是因為這裏是北京重要的候鳥棲息地,也是因為最近有報道說延慶發現了奧蒂斯塔爾達。

雖然大鴇分布在許多國家和地區,但它仍然是壹種非常罕見的鳥類。雄性大鴇身高約1米,平均體重30公斤,絕對是大鳥。但由於體型較大,也更容易被獵殺。目前全球大鴇數量估計只有幾千只,是我國壹級保護動物。

大鴇因為名字更不幸。事實上,大鴇在民間並不太受重視,盡管它們是非常美麗的鳥類。

幸運的是,我們與大鴇的緣分是如此突然。剛從野鴨湖出來,午餐之旅看到兩只大鴇在壹片農田裏悠閑地覓食。

在望遠鏡的鏡頭裏,妳可以清楚地看到大鴇的形狀和羽毛。

我們拍攝了幾個小時的大鴇。根據職業凱的說法,這兩個應該是壹男壹女。

除了大鴇之外,在野鴨湖還可以看到成群的Anas platyrhynchos飛過。

還有被懷疑是天鵝座的鳥。

這壹次,我自己發現了這個,曼陀羅,就在大鴇所在的農田周圍。

曼陀羅是壹個熟悉的名字,因為它經常出現在古裝劇和書籍中。在古代小說中,止汗劑和麻醉劑的成分來自曼陀羅。但由於沒有花,根據外殼判斷極有可能是曼陀羅,但也有可能是紫花曼陀羅。

除曼陀羅外,還有酸棗。還發現了棘豆。

註意棗樹枝上又長又尖的刺。挑它們做標本是要付出代價的,我的羽絨服已經被戳破兩個洞了。

值得壹提的是,酸棗是鼠李科的植物,經過馴化後變成了大棗,但酸棗是鼠李科的植物,和大棗沒有任何關系。當然,兩者都可能是酸的。

這次觀鳥真的把大家都凍住了,基本上都是在戶外呆壹會兒就立馬鉆進車裏取暖。不過說到挖掘機和獨輪車,大家在戶外還是很值得享受的。

因為上壹次大鴇之旅同事被凍僵,所以第三次觀鳥之旅響應的人不多,但是這次凱哥請來了壹位外援,目前在中科院動物所學習,是專門研究鳥類的專業人士。

只有當更多的專業人士在場時,我們才知道沒有鳥,但鳥在那裏,我們不知道。

當然也可能是博士弟弟帶來的運氣。在水庫中央的冰面上,大約有50只大天鵝(Cygnus cygnus)趴在上面,基本壹動不動。我甚至開始認為那是湖上的壹堆塑料泡沫。

區分大天鵝和小天鵝是非常困難的。最大的特點是大天鵝喙的黃色面積比鼻孔的位置大。如果不是博士的弟弟,我們根本無法判斷物種。

沿著流入水庫的小溪,幾只黑尾鴝正在冰面上覓食。它們看起來非常像雞,但它們是鶴,它們與丹頂鶴的關系更近。

在同壹地區,還有Anas crecca。由於看到了它們的綠色,我能夠確認它們的種類。

綠頭鴨和綠頭鴨出現在同壹屏幕上。黑雉和白骨頂都是秧雞科動物,比白骨頂更像雞,但也是鶴類動物。

綠頭鴨飛起來的樣子很好看。

在天空中飛行的還有普通的kuánɡ((Buteo Buteo),或歐亞大陸。

其實鷹是鳥類的俗稱,很多猛禽可能被普通人稱為鷹。普通估計也是如此。當然,如果不是醫生的弟弟,我想我也不會認它是普通的。

除了溪流湖泊中的鳥和天空中的猛禽,當然還有...樹上的麻雀。......

左上的鴿子(東方白鴿)和右下的紅尾鶇(烏鶇)在同壹棵樹上。

同樣,左邊是麻雀,右邊是Emberiza elegans。黃喉鰈魚聲音特別好聽,也有暖春、探春的別稱。值得壹提的是,與黃喉鰈魚同屬的另壹種動物——金斑鰈(Emberiza aureola)也曾在中國廣泛分布,但在短短的二十年左右的時間裏,這種別名為麻雀的鳥類已經被吃到極度瀕危,其稀有程度已經超過了大熊貓。唉!

當然除了觀鳥還有其他動物,比如這只大肥貓。它的位置,位於壹個絕佳的觀鳥地點,感覺像是當地工作人員準備收保護費。顯然是餵的,不然不會這麽肥胖。雖然可愛,但是餵野貓的行為真的不值得提倡。

這條魚,壹半露出水面,壹半凍在冰裏。它的位置在懷柔水庫的湖上。

當然,我們也在湖上散步。我們到達的前兩天,湖面剛剛結冰。雖然人可以在上面行走,但是越往湖中央走,冰面越脆弱,甚至可以聽到湖下破冰的聲音。

據當地村民說,就在前壹天,有人掉進了水裏。但對他們當地人來說,湖水結冰了,正是釣魚的好時機。

晚上,當我們準備結束這次旅行的時候,光線以壹種柔和的粉紅色反射在冰面上,外面看起來很美。

對我來說,這壹次收獲不算太多。除了第壹次見到紫薇(東北叫酸漿)的完整植株,最大的收獲也許是這個:

這是香椿的蒴果。對於北方人來說,香椿芽是春季常見的時令菜,但估計香椿果不多。

旅行的最後,我們在五道口的壹家韓國餐廳美美地吃了壹頓。和壹群清華北大的年輕人在壹起,對我們來說有些格格不入。同行的另壹位夥伴郝哥是個特別有條理的人。正是因為他的統計,我們在這壹天竟然看到了20種鳥。

P.S .不得不承認我自己真的更適合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