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月亮圓圓的,壹家人聚在壹起吃湯圓。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
每個家庭都慶祝團圓。
2.小學壹年級元宵節教案。
教學目標:1,認識10生詞,進行滲透識字。學會寫8個新單詞。
2.復習拼音識字,學習多音字“正”。
3、學習偏旁部首:框。
4.有節奏地讀課文並背誦。
5.滲透熱愛中國傳統文化、重視親情、親近自然的教育,讓學生更加熱愛生活。
教學準備:
1.收集關於元宵節的信息。
2.課件。
教學過程
首先,激發興趣,引入新課
1,說春節期間,妳覺得最開心的事。
2.給我看看元宵節。這是什麽?前幾天我們剛剛慶祝了什麽節日?(元宵節)
3.妳對元宵節了解多少?
元宵節得名於農歷正月十五,因為它的節日活動是在農歷正月十五晚上舉行的。元宵節也叫“燈節”。正月十五晚上,滿大街都是火樹銀花。五顏六色的燈籠上有各種各樣的謎語供人們觀看和猜測。正月十五吃元宵,有團圓、甜蜜的寓意,象征著全家團圓、和諧、幸福,全民族大團結。)
4.妳還記得陽歷上今年元宵節的日期嗎?世界上還有哪些地方的人們慶祝元宵節?
二、師生* * *參與探究。
(1)大聲朗讀課文
1,免費看正文,在妳不認識的字下面。
2.老師大聲朗讀課文。妳以指向的姿勢坐著。會讀的同學可以小聲讀。
3、同桌互助,要求:如果不能,請同桌幫忙。
(二),學習新單詞
雖然元宵節已過,但老師還是帶了壹些“元宵”給大家品嘗。
我帶的元宵不是那麽好吃的。請先學習它背後的文字,然後才能品嘗。只要把學生知道的讀出來,把難的單詞貼在黑板上。)
2.讀課文中大家都知道的生詞。(展示課件)
3.請用妳自己的方法記住這些難的新單詞。
4.小老師教新單詞。告訴我壹個記住這些新單詞的好方法。
5、認識新部首:框。
結合“團、元”兩個字,說明是“圍”的意思。
(3)觀察田字格,看看這些詞是如何占據格的。
1.自己觀察“團與歡”在田字格的位置。
2.指導寫作。
3.學生獨立寫新單詞。
第三,遊戲
摘燈籠的遊戲。
方法:能正確閱讀和組詞的同學可以挑小燈籠。
3.對小學壹年級元宵節教學的思考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識字教學應以兒童熟悉的語言因素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註重傳授識字方法。”“歡”的教學可以說很好的體現了這種新的教學理念。在這門課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自主生動地閱讀,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具體來說,我從兩個方面入手:1,聯系已有知識。結構主義學習理論非常重視學習者已有知識和經驗的作用,認為學習者的“前理解”和“前結構”會對新知識的學習產生影響。只有當學習者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與新知識相互作用時,理解才能產生。對於下學期的壹年級學生來說,他們學習了壹些基本的單詞,掌握了“填字遊戲”、“壹加壹減”、“組詞”等壹些常用的識字方法,成為他們之前識字的“認知模塊”,是獨立自主識字的寶貴學習資源,不容忽視。
2.聯系生活經歷。語文是母語教育,學生生活中隨處可見漢字。小學生在學習漢字之前,已經通過英語口語積累了相當數量的口語詞匯,為識字打下了基礎。在這節課的識字教學中,我引導學生聯系生活,調動積累的詞匯,讓學生壹個接壹個地說出“喜”、“愛”、“喜歡”等積累的詞匯。它不僅增強了識字的效果,而且拓寬了識字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