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監測自我癥狀的變化
要做到認識糖尿病的癥狀,並正確解釋癥狀變化的意義。例如:用口服降糖藥治療的病人,“三多壹少”癥狀明顯好轉,說明糖尿病得到控制,這種藥物治療有效,反之“三多壹少”癥無改善或加重,說明糖尿病未得到控制,這種口服降糖藥無效或服用的劑量不夠。癥狀的監測包括:口渴的程度與飲水量、尿量及排尿次數的變化;體力情況:異常饑餓感;低血糖狀態;視力變化、神經癥狀及皮膚瘙癢:發熱、各種感染、疼痛、浮腫等。
(2)記錄飲食量,定時定量進餐
記錄工作和運動量,適度運動。糖尿病的飲食療法是其他療法的基礎,記錄的內容應包括蛋白、脂肪、糖類等,輕癥病人壹般每天記錄壹次,中重癥病人每餐記錄壹次,可預防飲食過量或節食過度。糖尿病患者可根據自我感覺監測運動量,做好記錄,開展適度的體育鍛煉,既有利於糖尿病的控制,又可避免過度疲勞。
(3)監測有關的化驗結果
特別是血糖的監測,並了解其意義,以便及時把握病情的變化。糖尿病的血糖監測包括空腹和餐後血糖的測定,首先應根據病情控制情況,定期去醫院查血糖,壹般來說,病情穩定,可1~2個月去醫院檢查調整治療壹次,若血糖波動較大,或時有低血糖發生,應每周去醫院檢查調整用藥,若病情嚴重,或有應激情況或嚴重並發癥,應立即到醫院治療。同時應學習使用攜式血糖測定儀測指尖毛細血管血糖,或用血糖試紙進行血糖半定量測定,使用尿糖試紙測尿糖,以尿糖估計血糖。
血糖監測:血糖自我監測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手段之壹,是用微型血糖測定儀立即測出血糖值,目前有多種血糖測定儀,采血針用自動彈簧裝置,方便可靠,病人幾乎無痛感。血糖的自我監測應根據病情及治療的需要來確定間隔時間,—般而言,對於病情控制差、不穩定或在改變治療方案時,每天監測三餐前及睡前血糖,必要時測淩晨3時和餐後2小時血糖,或根據病情及治療隨時監測血糖:當病情控制良好時可每周監測血糖1~2次,甚至每月1~2次。有低血糖癥狀時應隨時測定血糖。
尿糖檢測:尿糖代表—定時間內從尿中排出的糖量。在腎糖閾正常的糖尿病患者,尿糖監測是壹種簡便經濟的方法,壹般情況下血糖越高尿糖越多,特別是在不能測定血糖時,監測尿糖壹般可以代替血糖測定。目前多用尿糖試紙檢測尿糖定性,但應註明采集標本的時間。壹般是進行三餐前及睡前的尿糖測定,在三餐前30~40分鐘先將尿排空,飯前留取標本,用尿糖試紙檢測。
尿酮體測定:采用尿酮體試紙測定,將試紙浸於尿液後馬上取出,按規定時間與標準色板對比,確定酮體的陽性度。在糖尿病患者合並其他疾病、持續重度尿糖或持續高血糖時應註意檢測尿酮體。
糖化血紅蛋白檢測:壹般在醫院進行檢測,但目前已有糖化血紅蛋白快速測定儀及配套試紙,用微量指血即可在6分鐘內測定糖化血紅蛋白。
(4)自我監測服藥情況
記錄藥名、劑量、增減情況、服法、服藥時間及藥物的治療效果、副作用、不良反應等,以便及時調整用藥,並養成遵醫囑、定時服藥的習慣。
(5)自我監測糖尿病的並發癥
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早期患者感到乏力、虛弱、口渴、尿量先少後多再減少,食欲不振、惡心嘔吐、頭痛、腹痛,嚴重時出現呼吸加深加快,且有酮味,甚至休克或昏迷,此時應立即送往醫院救治,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高滲性非酮癥性昏迷:患者壹開始表現為發熱、面部潮紅、皮膚幹燥無彈性,眼球凹陷,口幹、尿頻、血壓下降,脈搏細而快,呼吸急促,意識模糊至昏睡,若不及時救治很快進入昏迷狀態。
低血糖癥:壹般發生在空腹或註射胰島素後3~4小時,輕者以饑餓、虛弱、頭暈、汗出,心悸為主:重者嗜睡乃至昏迷,應引起高度重視。
糖尿病神經病變:中老年患者為多,病程越長,發病率越高。周圍神經病變以肢端無力、麻木不適或灼熱刺痛為表現;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者以胃腸系統、泌尿生殖系統與心血管功能障礙為主,表現為胃排空延長、飽脹感、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尿瀦留、殘余尿增多、性功能降低,心率和血壓波動、特別是體位改變時更明顯。若糖尿病病人出現以上癥狀,特別是中老年病人,應及時到醫院診治。
糖尿病性心臟病:糖尿病早期常有心率增快的傾向,有時可達130次/分。且由於糖尿病患者神經功能減退,無痛性心肌梗塞發生率較高,病人僅有惡心嘔吐、充血性心力衰竭,或表現為心律不齊、心源性休克,有時僅表現為疲乏,極易發生漏診,應提高警惕。
糖尿病性腎病:本病的診斷主要是依據尿蛋白的改變,臨床糖尿病性腎病及終末糖尿病性腎病幾乎是不可逆的,因而應在早期定期測定尿蛋白,及早發現病情變化。
糖尿病性腦病:臨床主要表現為缺血性腦血管病,多發性腔隙性腦梗塞,多發性腦梗塞,可見偏癱、失語、偏盲、癡呆等,應引起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