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芪的功效與作用
健脾益氣用於脾胃虛弱,食少便溏,乏力,脾虛泄瀉,久瀉脫肛。北芪補氣力強,善於補肺氣,可治肺虛氣短,聲音低沈,精神倦怠,易感冒。常與黨參、白術、山藥、炙甘草同用。蜂蜜加工的北芪具有更強的滋補功效。
固表止汗用於表虛自汗。北芪能益氣固表止汗。北芪有很好的固表止汗功效。臨床上通過不同的配伍,可以治療各種出汗;配伍助陽藥治療陽虛自汗:配伍補氣藥物治療氣虛自汗;常與滋補品同用,治陰虛盜汗。如果氣血不足,外感風寒,常常不能出汗,黃芪與解表藥配伍,可以激發陽氣,補充汗液來源,使之出汗。黃芪可以止汗,但是不出汗能發嗎?事實就是如此。這是壹個使用的好時機。
益氣升陽用於氣虛下陷證。中醫認為,臟腑下垂是因為中氣下陷。北芪長於補氣升陽,可治氣虛血虧所致的脫肛、子宮脫垂、胃下垂、腎下垂、崩漏。中醫用補中益氣湯治療器官脫垂的各種癥狀。補中益氣湯中的北氣取自其氣,氣有升發之性,可升脾胃之陽。使用前要先做蜂蜜。
常與白術、防己、炙甘草或桂枝、茯苓配伍,用於氣虛水腫的利尿消腫,如季芳黃芪湯、季芳茯苓湯。通常用於治療慢性腎炎、蛋白尿和晚期糖尿病。
常與黨參、肉桂同用,治氣虛久不化膿或化膿久不愈的癰。服用本品可益氣健脾,促進過早的膿皰潰爛和肌肉再生,有排膿生肌的功效。
北齊禁忌
凡表實、氣滯濕盛、食積停滯、陰虛陽亢、癰腫初起或虛脫後熱毒過盛者,忌服。
黃芪的常用劑量為9-30克。因為黃芪性溫,所以不適合邪氣過盛、無汗、陽亢、熱毒的患者。
北芪的食用方法
北齊肉蓯蓉燉豬展
北芪是壹種補氣的藥材,能固表、利濕、消腫;肉蓯蓉是壹種壯陽補腎的藥材,能補腎填精,潤燥滑腸;火麻仁是壹種能潤燥、滑腸、通淋、活血的藥材。它溫暖、平淡、甜美。合在壹起,湯汁甘甜醇厚,具有補腎固表、潤燥通便的功效,也是秋燥家庭用湯之壹。
材料:北芪20克,肉蓯蓉12克,火麻仁12克(中藥店有售),豬肉展400克,生姜3片。
烹飪:將所有東西分別洗凈,將豬肉鋪開,切成塊。壹起放入砂鍋中,加入清水2500毫升(約10碗),大火燒開後,改為文火1.5小時,加入適量鹽。這個量可以供3~4人使用。
黃芪枸杞乳鴿
處方:黃芪、枸杞各30g,乳鴿1只,料酒、精鹽、味精、姜片、雞湯、雞油各適量。
功效:具有益氣壯陽、固表止汗、解毒祛風的作用。適用於中氣虛弱、倦怠乏力、表虛多汗、癰瘡潰爛者。
吃法:將乳鴿宰殺、去毛、去內臟、剁足、剁爪,洗凈,放入沸水中焯水片刻,撈出,洗凈,剁碎,放入燉菜中。黃芪、枸杞分別洗凈,放入燉盅中。將料酒、鹽、味精、姜片、雞湯放入燉鍋內,入籠蒸至肉熟爛,取出籠,挑出姜、黃芪,淋上雞油。
每天用黃芪約5 ~ 10g,開水10 ~ 20分鐘,供後人喝茶,可反復沖泡。
黃芪煎服後每日服用30克左右,或煎服後飲茶,供後人食用。黃芪30克,枸杞15克,水煎後服用,對氣血虛弱者更有效。
五
取黃芪50克左右,熬湯後,用熬好的湯煮飯或粥,就成了黃芪飯粥,也是很有好處的。
六
民間治療自汗,常用黃芪大棗湯:黃芪15~30g,大棗15枚,煎服,每日兩次。也可以用中成藥黃芪口服液。
七
產後多汗,據報道黃芪30g,益母草30g煎服,每日兩次。我的經驗是桂枝湯可以加黃芪:20g,桂枝10g,白芍10g,甘草3g,生姜10g,大棗10g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