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地勢平坦、靠近水源、環境幹凈的地方搭建棚子。溫室規格:東西長約45米(根據栽培規模確定),南北寬8米,北墻高(含挖深)2.8米,南墻高1。6米,南北每隔15米修建壹面隔墻。墻體為磚結構,北墻為雙層空心墻,方便保溫;南墻每隔3米開兩扇窗,用於通風。在棚內地面下挖50 cm,棚頂面覆蓋不滴水膜進行保溫。有條件的菇農也可以利用大棚進行猴頭菇栽培。
第二,耕作季節
根據猴頭菇生長發育對溫度的要求,山東省栽培袋應在6月5438+10月中旬制作,栽培壹個月左右,6月中下旬開始出菇,次年3月中上旬結束。
第三,栽培袋的準備
1.培養基配方①:棉籽殼90%,麩皮8%,石膏1%,過磷酸鈣1%。配方②:棉籽殼58%,鋸末30%,麩皮10%,石膏1%,過磷酸鈣1%。配方三:棉籽殼50%,玉米芯粉38%,麩皮10%,石膏1%,過磷酸鈣1%。將上述配方的原料混合均勻,按照1:1.2 ~ 1:1.4的比例加水調整含水量至65%。
2.裝袋采用15cm× 32cm ~ 34cm× 0.04cm的聚丙烯塑料袋,每袋幹料重量約為0.4kg ~ 0.45kg..材料要適度壓實,然後用繩子紮緊袋口。
第四,絕育
1.常壓滅菌。將培養袋分層放入滅菌鍋中,加熱至100℃,保持10小時,停火燜5 ~ 6小時,然後出袋冷卻接種。
2.高壓滅菌采用大容量高壓釜,料袋也分層放置,保持壓力在65438±0.2kg/cm2 2h,然後自然冷卻至零,開蓋冷卻取出料袋。如果壓力上升到1。5 kg/cm ~ 2,袋子就容易融化膨脹,影響殺菌效果。
動詞 (verb的縮寫)接種和培養
當袋子冷卻到30℃以下時,轉移到接種箱中進行接種。接種箱用高錳酸鉀和甲醛熏蒸消毒,無菌操作20分鐘接種。接種從料袋兩端進行,壹般每瓶菌種可接25袋。接種後,可直接將袋子移入溫室培養真菌。搬進大棚前,要對大棚進行全面消毒,開窗降低大棚內溫度,地面和墻壁噴灑石灰水,然後用甲醛或硫磺密封24小時。如果猴頭菇在冬季用暖菜大棚栽培,可將接種袋放在培養室中培養,直至菌絲的入料深度達到2 cm左右,再移入大棚中繼續培養。料袋呈墻式排列,每排疊放6層,底部鋪壹層磚,排距60 cm,方便管理。
發菌期間要加強通風管理,棚頂適當搭草簾遮陽,控制棚內溫度不超過27℃。30天左右,菌絲接近全長時,要對袋進行檢查,去掉被重雜菌汙染的袋,即可管理出菇袋。
六、蘑菇管理
解開裝滿細菌的菌袋兩端的繩子,然後輕輕拉動袋口復位,改善菌袋內部的通風條件。將棚內濕度提高到85%以上,保持棚內溫度在10℃ ~ 20℃。進入11下旬後,北方地區日照變暖強度明顯減弱。白天可以適當去掉草簾,增加陽光溫暖,晚上可以蓋上草簾保暖。如果光照強,棚內溫度偏高,白天可以適當覆蓋草簾遮陽。在陽光明媚和溫暖的天氣裏,輕輕打開南面的窗戶進行適度通風。壹般7天至10天後開始出芽,猴頭菇子實體應在刺長約0.5 cm至1 cm時,在10天至15天後及時采收。收獲後,應除去蘑菇根並繼續培養。嚴冬時,如果大棚保溫效果差,可暫停蘑菇生產管理,直至2月初氣溫回升。壹般可收獲2 ~ 3個潮菇,生物學效率可達100%。由於大棚保溫性能好,冬季大棚內蒸發量小,管理時應適當減少噴水次數,嚴禁向袋口和菇蕾噴水,以免造成菇蕾腐爛。
對於2 ~ 3潮的菇袋,可采用覆土的方法,其生物學效率壹般可超過120%。方法如下:在棚內挖壹條寬1.2m、深25cm的畦,將菌袋上的塑料袋去掉,在上面放壹堆3-4個豎畦,蓋上2cm左右厚的細壤土,然後保持畦面濕潤,約15天後出現潮。當刺長到0.5厘米時,就可以小心翼翼地收割了,蘑菇柄粘土的部分可以用刀剪掉,出售或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