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其馬是北京著名京式四季糕點之壹。過去在北京亦曾寫作“沙其馬”、“賽利馬”等等。薩其馬具有色澤米黃,口感酥松綿軟,香甜可口,桂花蜂蜜香味濃郁的特色。
《燕京歲時記》中寫道:“薩其馬乃滿洲餑餑,以冰糖、奶油合白面為之,形如糯米,用不灰木烘爐烤熟,遂成方塊,甜膩可食。”
薩其馬是當時重要的小吃。據《光緒順天府誌》記載“賽利馬為喇嘛點心,今市肆為之,用面雜以果品,和糖及豬油蒸成,味極美。”道光二十八年的《馬神廟糖餅行行規碑》也寫道“乃旗民僧道所必用。喜筵桌張,凡冠婚喪祭而不可無”。當年北新橋的泰華齋餑餑鋪的薩其馬奶油味最重,它北鄰皇家寺廟雍和宮,那裏的喇嘛僧眾是泰華齋的第壹主顧,作為佛前之供,用量很大。
正明齋制作的最為有名。永興齋制作的薩其馬也有不錯的口碑。
薩其馬以其松軟香甜、入口即化的優點,贏得人們的喜愛。滿洲入關後,薩其馬在北京開始流行,時至今日,薩其馬作為滿族餑餑的美味,已經從北方傳遍了全中國。但當中熱量較高(脂肪含量約54%或壹件約200卡路裏)。縱然薩其馬味美可口,但仍應盡量少吃而為健康著想。
在香港,人們慣稱薩其馬為“馬仔”。由於賽馬賭博俗稱“賭馬仔”,因而有港人迷信指吃了薩其馬後,便可在賽馬賭博中獲勝。
命名
[編輯本段]
傳說壹
滿族淵源於女真。金為蒙古滅後,留居遼陽等地的女真逐漸漢化,留居今黑龍江依蘭壹帶的女真則緩慢向南遷徙,形成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東海女真三部。其中,建州女真接近漢地,社會經濟發展較快。至努爾哈赤任建州左衛都指揮使時,統壹女真各部,建立後金。公元1635年,皇太極出於政治需要,廢除女真舊號,定族名為“滿洲”。滿族正式成為壹個新的少數民族。約九百萬人,是我國人口較多、分布較廣的民族之壹。主要從事農業。信仰薩滿教。愛國將領王光宇、陳翰章、關向應等都出自滿族。旗袍是滿族特色飾。具有民族風味的“滿漢全席”馳名中外,小吃“薩其瑪”很受國人青睞。
清朝在廣州任職的壹位滿洲將軍,姓薩,喜愛騎馬打獵,而且每次打獵後都會吃壹點點心,還不能重復!有壹次薩將軍出門打獵前,特別吩咐廚師要“來點新的玩意兒”,若不能令他滿意,就準備回家吃自己。
負責點心的廚子壹聽,壹個失神,把沾上蛋液的點心炸碎了。偏偏這時將軍又催要點心,廚子壹火大罵壹句:“殺那個騎馬的!”才慌慌忙忙地端出點心來。
想不到,薩將軍吃了後相當滿意,他問這點心叫什麽名字。廚子隨即回答壹句:“殺騎馬。”結果薩將軍聽成了“薩騎馬”,因而得名。
傳說二
有壹位做了幾十年點心的老翁,想創作壹種新的點心,而且被另壹種甜點蛋散中得到了靈感,起初並沒有為這道點心命名,便迫不及待的拿上了市場賣。可是因為下雨,老翁便到了大宅門口避雨。不料那戶人家的主人騎著馬回來,並把老翁放在地上盛著點心籮筐踢到路中心去,全部報銷了。後來老翁再做壹次同樣的點心去賣,結果大受歡迎,那時有人問到這個點心的名字,他就答了「殺騎馬」,最後人們將名字雅化成「薩其馬」。
傳說三
較有根據的故事是在當年努爾哈赤遠征時,見到壹名叫「薩其馬」的將軍帶著妻子給他做的點心,那種點心味道好,而且能長時間不變質,適合帶去行軍打杖。當努爾哈赤品嘗就便大力贊賞,並把這種食物名命成「薩其馬」。
傳說四
沙琪馬源自回族。相傳乾隆皇帝入新疆,親自品嘗此糕點後,驚嘆其松軟可口、味美清香而將其引入中原,並禦賜「大救駕」美名。
傳說五
而最可靠的說法是「薩其馬」是滿語的音譯,在滿語裏,「薩其」是「薩是非」、「馬拉本壁」的縮音,擁有「切」的意思,是因為「薩其馬」屬於壹種「切糕」,再加上「碼」的工序,即。切成方塊,然後碼起來。此詞最早見於清朝乾隆年間傅桓等編的《禦制增訂清文鑒》。在滿文字典中,薩其馬是由胡麻及砂糖制成的壹種砂糖果子(漢語稱為金絲糕)。由於當時找不到漢語代稱,便直接將滿語音譯,所以亦會出現「沙其馬」、「賽其馬」等等的稱呼。
演變
[編輯本段]
舊時薩其馬的制作方法有記載於《燕京歲時記》:「薩其馬乃滿洲餑餑,以冰糖、奶油合白面為之,形如糯米,用不灰木烘爐烤進,遂成方塊,甜膩可食」,指出了古時候薩其馬由冰糖、奶油、白面粉等制作成;當中「餑餑」是北平方言,意指糕點或饅頭之類的食品。王世襄先生說,“據元白尊兄(啟功教授)見教:《清文鑒》有此名物,釋為「狗奶子糖蘸」。薩其馬用雞蛋、油脂和面粉,細切後油炸,再用飴糖、蜂蜜攪拌沁透,故曰‘糖蘸’。
時至今日,薩其馬的制作方法已被改良:大約由雞蛋加入面粉制成面條狀再下,再由白糖、蜂蜜、奶油等制成糖漿後與炸好的面條混合,待乾而成。 以雞蛋為主要原料,的方形甜點心。有時也寫成「沙其馬」、「薩其馬」或「薩齊馬」(「馬」字亦作「瑪」)等。
原來滿洲有壹種野生漿果,以形似狗奶子得名,最初即用它作薩其馬的果料。入關以後,逐漸被葡萄乾、芝麻、山楂糕、青梅、瓜子仁、棗等所取代,而狗奶子也鮮為人知了。”(詳見《餑餑鋪與薩其馬》壹文)
制法
[編輯本段]
原料:
精面粉、幹面、雞蛋花、蜂蜜、生油、白砂糖、金糕、飴糖、葡萄幹、青梅、瓜仁、芝麻仁、桂花
制作方法:
* 雞蛋加水攪打均勻,加入面粉,揉成面團。面團靜置半小時後,用刀切成薄片,再切成小細條,篩掉浮面 。
* 花生油燒至120℃,放入細條面,炸至黃白色時撈出瀝凈油。
* 將砂糖和水放入鍋中燒開,加入飴糖、蜂蜜和桂花熬制到117℃左右,可用手指拔出單絲即可。
* 將炸好的細條面拌上壹層糖漿;框內鋪上壹層芝麻仁,將面條倒入木框鋪平,撒上壹些果料,然後用刀切成型,晾涼即成。
* 鍋內花生油用微火燒至八成熱,將卷圈下入油鍋中炸約1分鐘,待其呈金紅色時撈出即成。
家庭自制
材料:高筋面粉 200克 / 發酵粉 1小勺/ 雞蛋 3個/ 水 20cc左右/
糖水材料:砂糖 150克/ 麥芽糖 150克/ 蜂蜜 15克 / 水 40cc 左右/
其他: 葡萄幹等
做法:1。將面粉 發酵粉 雞蛋加水混合攪拌 然後在案板上揉成面團 醒10分 撒上面粉防粘 用搟面杖搟成面皮 向中心折疊(折成4折)用刀切成細面條狀 再加面粉將面條播散 然後放入油鍋炸(中火) 建議多炸壹會會更脆 炸好後撈起瀝油 待用;
2。將糖水材料放入鍋裏用中火熬 直至可以拉出絲來為止;
3。將炸好的面條放入熬好的糖水裏攪拌 同時加入葡萄幹等 攪拌均勻之後 放入塗過油的盤子裏 用手壓緊壓平 完全冷卻後 切塊裝盤即可。
北方制造
薩其馬是我國滿族的傳統糕點。
原料配方 面團料:面粉14公斤 雞蛋10公斤 碳酸氫鈉100克 水1公斤 白砂糖12.5公斤 植物油11公斤 桂花750克 含少許化學烯香料(以上油炸與桂漿料)
飾面料:面粉2公斤 芝麻1公斤 瓜子仁1公斤 青梅1公斤 葡萄幹1公斤 青紅絲、碳酸氫鈉適量
制作方法
1.制油炸條:(1)制面團時面粉要過篩,在粉堆中央開凹糖,把雞蛋磕入容器內攪打後倒入凹糖,同時用水先溶化碳酸氫鈉,摻入面粉,然後加水把面粉調成面團(面團用水應保持20~40℃),再揉至光滑,靜放30分鐘。(2)切條。將靜放30分鐘(即醒面)後的面團搟成3毫米厚的薄片,切成約10厘米長、3厘米寬的面條,刷去幹粉,待油炸。(3)炸制。油鍋燒至160℃,然後投入面條,炸至黃色撈出,濾去余油待用。
2.熬糖漿:將白砂糖加適量的水投入鍋內燒開(糖水之比為10∶14),當燒至114~116℃時勺出。
3.制飾面料:將青梅切成片,葡萄幹、青紅絲用水洗凈待用。
4.成型:把成型木框放在臺上,在框內撒上薄薄壹層幹粉,再撒上壹層芝麻,然後將油炸好的面條塗上壹層均勻的糖漿,倒入木框內,厚度約3.3厘米,鋪平,在其表面上撒果料,壓平,再切成6.7厘米見方的塊形,也可切成長方形,待冷卻後即可出售。
註意事項
1.面條粗細要均勻壹致,防止油炸時發生生、糊現象。
2.化學烯、桂花不宜投放過早,防止糖漿變色。
3.掛漿時的溫度應恒溫。
4.刀口要切齊。
京菜
原料
富強粉21斤,雞蛋14斤,油20斤,白砂糖21斤,飴糖26斤,蜂蜜6斤,青梅1.5斤,瓜子仁0.3斤,金糕2斤,葡萄幹1斤,桂花1斤,麻仁5斤,幹面或澱粉4斤。
制作過程
①制胚:將雞蛋打發,與面粉等原料拌勻,搓柔,稍加澱粉防粘,和成面團後,搟薄,切成面條; ②炸:將面條生胚入熱油鍋炸至完全松發為圓絲狀、呈均勻的乳黃色時,即撈出待用; ③上糖:砂糖加水下鍋煎熬,糖沸後約五分鐘投入飴糖,再熬至具有壹定粘度即可; ④成型:糖漿熬好後,將糖鍋移離火爐,把半成品的胚料投入鍋內,充分拌勻,然後倒入面積較大的木框內,壓實,使其互相粘結,待冷卻後,切成2寸正方形糕塊即可。
特點
[編輯本段]
口感綿甜松軟,色澤金黃,甜而不膩,入口即化,味道香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