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葛根資料

葛根資料

葛根

民族植物 歷史悠久

葛根是中華人民***和國的民族植物,早在堯、舜、禹時期,人們就已經開始利用葛藤制麻織布。1972年,江蘇吳縣草鞋山發掘出三塊制作於新石器時代,在今天看來依然技藝精湛的葛布殘片,這三是我國從6000多年前就已經開始利用葛根的可靠見證。

周朝時,朝廷在中央設立“掌葛”官職,負責征收和掌管葛麻類紡織原材料,並有了“山農”之葛(織葛布)和“澤農”之葛(供食用)的區分。

在漢朝,解表名方“葛根湯”就被張仲景收錄在《傷寒論》中;我國最早的醫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將葛根列為中品,並記載了葛根的性味和功效,葛根開始應用於治療疾病。與此同時,以葛麻為原料制成的“闌幹細布”也銷運到今天印度、中亞和西亞壹帶。

明朝著名的醫學家李時珍對葛根進行了系統的研究,認為葛根的莖、葉、花、果、根均可入藥。他在《本草綱目》中這樣記載:“葛,性甘、辛、平、無毒,主治:消渴、身大熱、嘔吐、諸弊,起陰氣,解諸毒”。

葛根的國內外種植與利用情況

中華人民***和國——喜馬拉雅地區是葛根的主要發源地。根據現有資料整理,現代的葛屬植物的種類在世界上主要野生或通過引種種植分布在北緯42度左右至南回歸線(南緯25度以內)左右和東經70度以上至西經70度以上所包括的廣大地區。中華人民***和國擁有14個葛屬植物品種,種質資源最豐富,居世界首位。

美國最早於1876年在費城百年紀念博覽會上從日本引種葛根,1948年又有葉培忠教授從中華人民***和國天水將野葛引種到向美國,在1935年至1950年間為保護土壤減少水土流失而大力發展種植。

葛根也被引種到非洲。在尼日利亞,葛根被用於玉米農耕田休耕期間的土壤肥力恢復和玉米農耕田休耕期間的糧食種植。

葛根在日本也有悠久的種植、采收和利用歷史。在現代日本,葛根主要用於編織葛布、加工食品和保健藥品。

中華人民***和國改革開放以後,對葛根的種植和利用進入了壹個新的時期。不論是在藥用葛根的藥理研究、成份提取、新藥開發方面,還是在粉用葛根的品種選育、種植基地、食品加工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展,湧現出了許多專門從事葛跟種植和葛根類產品開發的公司,葛根產業也成了壹些貧困縣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

葛 根 Radix Puerariae

(英) Lobed Kudzuvine Root

別名 葛條、粉葛、甘葛、葛藤。

來源 為豆科植物野葛 Pueraria lobata (Willd.)ohwi 的根。

植物形態 藤本,長約達10m,全株被黃褐色長硬毛。三出復葉互生,托葉盾狀著生,卵狀橢圓形;中央小葉菱狀卵形或寬卵形,側生小葉斜橢圓形,兩面被糙毛,背面較密;托葉盾形,小托葉針狀。總狀花序腋生,花密集;小苞片卵形或披針形;花萼鐘狀,萼齒5,上面2齒合生,下面l齒較長,內外面均被黃色柔毛;花冠蝶形,藍紫色,長約1.5cm。莢果線形,長5~10cm,扁平,密生黃褐色長硬毛。花期5~9月,果期8~10月。

生於山坡草叢、路旁、疏林中較陰濕處。主產湖南、浙江、河南、廣東。

采制 秋、冬季采挖,趁鮮切成厚片或小塊,幹燥。

性狀 呈縱切的長方形厚片或小方塊,長5~35cm,厚0.5~lcm。外皮淡棕色,有縱皺紋,粗糙。切面黃白色。質韌,纖維性強。無臭,昧微甜。

化學成分 含多種黃酮類成分,主要活性成分為大豆素(daidzein)、大豆甙(daidzin)、葛根素(puerarin)、葛根素-7-木糖甙(puerarin-7-xyloside)等。

性味 性涼,味甘、辛。

功能主治 解表退熱,生津,透疹,升陽止瀉。用於外感發熱頭痛、高血壓頸項強痛、口渴、消渴、麻疹不透、熱痢、泄瀉。

附註 同屬植物甘葛藤P. thomsonii Benth.的根同作葛根入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