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頭我團的結局,是現實與夢想的統壹。
更慘的是,他們是在絕望中掙紮的挨打的士兵,他們是可以為大占領而犧牲的“炮灰”。
驢子壹遍又壹遍地告訴余曉慶如何選擇。事實上,在這個時候,余曉慶已經成為壹個與驢子相似的人,但他只是不想承認這壹點。
第三十七天,當主力終於能騰出手來的時候,終於和這些殘兵敗將對上了。也許主力去收他們的屍體了,但沒想到這些“炮灰”的生命力如此頑強。
回到現代,就成了夢。背負名聲的人成千上萬,但這些當年的混子,最後都是五湖四海,過上好日子。劇中采用了倒敘手法,導演康洪磊是這樣說的:
我認為這是他們唯壹合理和可能的結局...我認為只有這種平靜,只有這種孤獨,只有這種在更糟糕的天堂下的生活,才讓他們活到今天...
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其實是壹部不折不扣的“爛尾劇”,正如它是壹部“胡亂編造”的戰爭劇壹樣。
更像是只存在於話劇舞臺上的“尤物”。以自說自話的形式講述關於哲學話題的全部故事,借助演員的面部和形體進行激烈的爭論,最後以強烈的情緒給出壹個模糊的結果。這就是我團長我團的獨特魅力。
我們總說藝術要“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這是我的上校和我的團的存在。它以戰爭中的人為題材,將超出常人的認知、荒誕、誇張的表達置於殘酷、非人的環境中,任其放大重構,最終成為壹種虛幻卻又生動的戰爭體驗。
《我的團長我的團》太像舞臺劇了。再加上富有想象力甚至匪夷所思的劇本,劇中的每壹個演員都得到了足夠的施展空間,可以靠脾氣塑造出生動立體的人物形象。其中最有節奏感的要屬龍文忠這個人物了。
團左龍文章的出現就像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他在劇中的壹言壹行,壹舉壹動都讓人捉摸不透,千奇百怪,就像壹個虛擬的角色。他是俗稱“不按套路出牌”的高手。例如,戰鬥是壹件嚴肅的事情,但龍·張文總是以不可思議的方式將戰爭引向不可思議的結果。
同時,他還是壹個現實的人。他似乎精通當地方言,能掌握很多無關緊要的東西,甚至為了生存做壹些艱苦的工作,總是處於壹種折騰自己和別人的狀態。
最後大家都無法理解,壹個時而瘋狂,時而淡定從容的人,不是為了名利,也不是為了炫耀家世。他不太懂政治,也不太懂軍事,甚至在關鍵時刻不懼生死,但他在乎的是壹個沒人見過面的家人。
誰不想和平的生活,但是戰爭會把人逼瘋。
其實戰爭中人的狀態就跟龍文壹樣。在極度的自負和自卑中,他們被巨大的生存壓力壓垮,成為壹個身心矛盾的個體——在瘋狂狂躁的自我釋放和謹小慎微的生活中不斷尋找生存的意義。
龍·溫溫是壹個純粹的愛國者和清醒的士兵。他要的不是勝利,而是生存,因為面對強大的敵人,只要還有壹口氣,就有反擊的機會。
就像《亮劍》裏的那句臺詞:壹支軍隊的氣質和性格,與第壹軍事主將息息相關。龍率領的團是魚龍混雜,戰鬥力不大,鳥很多。但是,有了龍張文這樣壹個公認的炮灰團,是很難堅持到最慘烈的戰鬥結束的。
小爺爺孟凡是唯壹壹個能看懂龍文的人。他本應是壹名學者,但他不得不拿起武器。這絕不是才子佳人報效祖國那樣的浪漫,而是壹個民族、壹個國家被逼到墻角的無奈和叛逆。
俗話說,壹物降壹物。龍文文章滑稽誇張的背後,是壹顆赤誠之心,孟凡早已看透。所以他雖然是個總是守口如瓶害人害己的怪胎,但對龍文始終保持著謹慎的尊重和信任。因為,讀完書,他清楚地意識到,在灰暗的生活中,找到哪怕壹點點光明和希望,是多麽珍貴。
《我的團長我的團》的價值在於鋪開真實的人性讓觀眾去評判。與其說是反戰反英雄的影視作品,不如說是回歸人性最光明最黑暗的地方。戰爭是這樣,人性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