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糯米飯
黑、紅、黃、白、紫糯米五顏六色,讓人想吃。雖然顏色鮮艷,但使用的是天然植物色素——楓葉、姜黃、紫米葉、紅藍草等植物汁液。壯族的每個家庭都喜歡在清明節、三月三、四月八、牛王節、龍舟節等傳統民間節日制作月餅。五色糯米有“強筋骨、益腸胃、能做事、補髓”的作用。3月3日,南寧街頭早餐店也能看到。
黑米
在廣西梧州,吃黑米是“三月三”的傳統習俗。很多人會選擇去市場買楓葉,在家煮黑米。3月3日,街頭黑米飄香。黑米的味道分為鹹味和甜味。有人說,黑亮有光澤的黑米有祛邪強身暖胃的功效,吃起來也挺好吃的。
萍鄉竹筒飯
在廣西的生活中,經常可以看到竹筒飯。嶺南地區竹子資源豐富,萍鄉的氣候和環境非常適合竹子的生長。竹筒飯是把米和水放在竹縫裏,密封後烘烤而成的。口感綿軟,米香竹香,清爽可口,深受人們喜愛。
八寶魚生
武鳴兩江鎮的八寶生魚最有名,有花生、木瓜絲、蘿蔔絲、酸姜絲、香菜、紫蘇,還有自腌檸檬和酸梅。這些食材搭配生魚,可謂五味雜陳。
艾葉·巴巴
清明節前後,艾草生長茂盛,是最嫩的季節。因為農歷初三臨近清明節,艾草糕就成了三月三必吃的食物。俗話說“年年艾葉綠,歲歲香。那壹天,艾草糕傳遍了南寧的大街小巷,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和喜愛。
香蕉葉蛋糕
芭蕉葉糊是壹種民間風味濃郁的小吃,在南寧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也是南寧人日常早餐的選擇。將磨好的米糊均勻抹上糖,用芭蕉葉包裹,放入蒸籠蒸熟。蒸好的香蕉葉糊有淡淡的香味,壹口就能咬下去。壹般來說,香蕉葉醬有花生餡或芝麻餡。
紅薯粑粑
紅薯糍粑是扶綏縣的著名特產之壹,具有獨特的壯族風味。扶綏當地的做法是將挑選出來的紅薯洗凈後放入蒸籠中蒸熟,然後將土豆皮剝掉,再與糯米漿混合,制成香味自然清透的糍粑皮。
莊宗
壯族人稱粽子為“宗八”。寧明莊宗是壹種用糯米和豬肉烹制的大粽子。是壯族人在三月三特別制作的傳統食品,也是用來祭祖的。莊粽子比我們平時吃的粽子大很多,壹般要幾個人壹起吃。
龍州縣金龍鎮教總
牛角粽子形似牛角,故壯語稱之為“牛角饃”,以上等糯米為原料,用粽子葉或竹葉卷成桶,用草捆紮而成。金龍鎮的村民把“羊角莫”當作好禮物,特別是走親訪友時,喜歡帶幾串“羊角莫”。
雞糞面
農歷三月初三吃雞屎藤面是廣西北海當地人的傳統習俗。雞糞藤面是用新鮮的雞糞藤葉和大米混合,磨成粉,再做成壹塊塊的雞絲藤面。用這種面條做成的雞絲藤湯又香又甜,是當地人喜愛的小吃。除了面條,還有雞屎藤糍粑。
巴河魚丸
巴河魚丸是崇左市天等地道的地方小吃。可以煲湯、炸酥、清蒸。韌而不硬,營養豐富,鮮而不膩,口味獨特,深受人們的青睞。
蒸海綿蛋糕
蓮發糕是南寧人祭祖必不可少的特色食品。紅糖做蓮花發糕是最傳統最正宗的做法,有棕、泥黃、雪白、棕發糕等。但是現在很少有人選擇早餐吃發糕,只有節日的時候才會多買。
彩寶
菜包由牛皮、糯米、五花肉、香信、木耳、鹹魚、蝦、蔥花、老蒜等制成。葉子包好後放在銻鍋裏和豬骨壹起燉。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最正宗。據傳說,菜包是上世紀60年代艱苦歲月和條件下的產物,當時用的是野菜包。
三月三的傳說
三月三日可推至最早記傅。伏羲和他的妹妹女媧造人出土繁衍後代。在豫東地區,伏羲被尊為“祖先之祖”,太昊陵古廟建在淮陽(伏羲的都城)。農歷二月二日至三月三日,舉行太昊陵廟會。善男信女,都聚集在陵區祭祖。
農歷三月初三也是傳說中王母娘娘舉行蟠桃會的日子。清末《杜門雜詠》中有壹首七言詩,描寫了當年廟會的盛況:“三月初三春生,看蟠桃宮焚香;沿河風微起,紅塵四起。”傳說西王母原本是中國西部壹個原始部落的守護神。她有兩個法寶:壹個是吃長生不老藥,壹個是吃桃——蟠桃,可以延年益壽。傳說中的嫦娥在偷了丈夫後羿的仙丹後飛到了月宮。此後,在壹些奇奇怪怪的小說中,西王母被描述為長壽之神。
農歷三月初三也是道教真武大帝的生日。真武大帝的全名是“北鎮天真武田璇大帝”,又名田璇神、玄武、真武真君。華黎生於上古軒轅世界,三月三日,是道教中掌管軍事和戰爭的正統神。世界各地的道觀都會在3月3日舉行盛大的儀式,道教信徒會在這壹天在寺廟裏燒香祈禱或在家念經祈禱。《真武山真武山碑》對真武帝的由來、中國主要真武道場和真武帝“救軍之禍”的“仁心”進行了簡明而藝術的闡釋。說明了人們在三月三日紀念真武大帝的原因和意義。
古代將三月初三視為“上思”,漢代定為節日。“今天是月初三,官民都在東流水上(幹幹凈凈)。稱之為“洗除汙垢(病)”(《後漢書·禮記》)。後來又增加了水宴和郊遊的內容。晚上,家家戶戶都在家裏的每個房間裏放鞭炮,吹鬼。據說這壹天到處都有鬼魂出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