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饅頭又稱金華大腳饅頭,是用酒發酵而成的浙江漢族名菜。大交,俗稱大交、大交、大交,與古代的“焦、焦、焦焦桐”同音,可見其歷史悠久。其形狀為穹形、平底、穹形,底徑約13 cm,頂高約6 cm。上面印著壹個紅色的圖案來標記店鋪名稱。若用於慶典或饋贈,則飾以“福祿犀首”字樣,華麗端莊,還做成金華火腿形狀的大饅頭,用於祭祀、祝壽、迎親等特殊用途。
金華饅頭的歷史文化:
金華大角饅頭壹直是專業饅頭作坊和小米店制作,在金衢盆地的城鎮隨處可見,在盆地圈外很少見到。然而,雖然這種精致獨特的名品在地方誌中被稱為該市的特產,但除了在食品中列出壹個名字外,並無任何科技記載。它的傳承靠的是壹代代師徒的口傳,又因為是謀生的技藝,所以神神秘秘不示人,甚至有把媳婦傳給媳婦的陋習。直到1981《中國小吃浙江味》這本書出版後,才在壹篇筆記中披露。大致思路是:將糯米粉蒸成顆粒狀幹飯,冷卻後放入容器中,加入糯米酒罐(即甜酒)、白糖和溫水,攪拌均勻,保溫發酵,待起泡、有香味時過濾汁液,加入少許鹽,攪拌均勻,澄清,得坑水,用面粉做饅頭。
金華饅頭的特點:
金華大腳饅頭是用酒發酵而成的名吃。其獨特的品質特點是:外形豐滿,端莊美觀,面團發酵極其充分,發酵孔非常細膩,潔白如雪,表面銀色,皮薄如紙,吃起來柔軟滋潤,咬起來飽滿,永不粘膩,精致可口,易於消化。其強大的膨脹彈性,常常讓初次相識的人目瞪口呆,驚嘆不已。如果把壹個大的發酵饅頭捧在手心裏,拿在手裏,它會像海綿壹樣立刻恢復原來的樣子,所以被譽為“金華明珠”。壹位食品專家評價說:“金華饅頭發酵工藝獨特,發酵程度高,遠超西式面包,尤其是它的韌性、彈性和濕潤口感,更是面包望塵莫及的。”是中國釀酒技術的瑰寶,是食品中的奇葩!"
金華饅頭做法:
尹紅饅頭(也叫大腳饅頭)是新年招待客人的壹道必吃菜肴。壹般菜上齊後,酒過三巡,客人沒醉的時候,壹個熱氣騰騰的饅頭會讓他們更醉。
發酵是制作尹紅饅頭最關鍵的壹步,是將糯米蒸成顆粒狀的幹飯,冷卻後放入容器中,加入糯米酒糟(即甜酒)、白糖,用溫水攪拌,保溫發酵,過濾汁液遇水加少許鹽攪拌均勻,然後澄清為揉面的發酵液,再用土法蒸熟。
除了發酵,揉面和蒸也很重要。揉面時,面粉、水、發酵液的比例是否合適,全憑經驗。所謂暖籠,就是把內部拳頭大小的饅頭胚放入蒸籠預熱。當饅頭胚逐漸發酵變大時,及時點火煮熟。
金華饅頭的吃法:
傳統習俗是把紅印饅頭蒸熟,然後趁熱和紅燒肉或筍絲等素菜壹起吃。
紅印饅頭的吃法有點類似於西式漢堡。習慣上是蒸好後趁熱吃紅燒肉、紅燒肉、肉丸或筍絲,自己動手做素菜。可以當主食,也可以當菜。它的表面印有紅色圖案,大多是“壽桃”或“福祿犀首”的字樣,還有店名。壹看就知道是哪家的,也成了大家評價的依據。據說有的饅頭店在春節等旺季壹天能賣出三四萬個饅頭,可見其在金華的受歡迎程度。
對於金華人來說,過年客人來了不讓吃饅頭是不禮貌的。熱情的主人通常會請每位客人吃兩個所謂的“應聲蟲”,不過不用擔心,因為紅印饅頭看起來很大,但由於發酵工藝上乘,實際上並沒有多少分量。帶著蒸籠裏淡淡的荷葉清香,咬上壹口,讓妳感到輕松滋潤,從而記住金華地區特有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