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夏蛋
江浙滬會吃鹹蛋,長夏會在這壹天吃雞蛋,稱為“夏補”。鹹鴨蛋最好,因為鹹鴨蛋含有豐富的鈣、鐵等無機鹽,鈣含量和鐵比例高於雞蛋和新鮮鴨蛋,是夏季補鈣補鐵的首選。“長夏蛋”是那天長夏最經典的食物。吃它可以預防夏季常見的食欲不振、疲勞、四肢無力等不適。長夏雞蛋可以是水煮蛋,也可以是鹹鴨蛋。煮雞蛋的話,壹般都是用茶粉或者核桃殼來煮,看著蛋殼慢慢變紅,滿屋都是香味。鹹鴨蛋富含鈣和鐵,可以試試。
黑米
黑米,黑而有光澤,香而可口,是將糯米浸泡在黑葉中數小時,然後蒸煮而成。長夏的這壹天,江南人都愛吃。據說這個習俗起源於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孫臏。民間還有個傳說,吃了黑米,長夏夏天就不會被蚊子咬了,也不容易中暑。黑米原本是漢族的民間節日食品,唐代就有了。在江蘇和安徽,許多人用烏飯樹的葉子煮黑米已經成為壹種習俗。
齊家洲
浙江農村長夏,必吃“齊家粥”,也叫“齊家茶”。七粥是鄰居家的米,豆子,紅糖做成的壹大鍋粥,大家分享。七個家庭帶來了白的焙茶,混合後煮熟或泡成壹大壺茶,然後大家聚在壹起喝。杭州人拜訪長夏,會做壹頓新飯,準備水果蛋糕,給親戚鄰居敬茶,稱為“長夏吃七茶”。
張三鮮
無錫民間壹直有長夏品嘗三鮮的習俗。三鮮分為地、樹、水三鮮。三鮮植物是蠶豆、莧菜、黃瓜(莧菜、小麥、蠶豆、莧菜、蠶豆、蒜苗);三棵鮮樹是櫻桃、枇杷、杏(壹棵是李子、杏、櫻桃,壹棵是李子、櫻桃、香椿頭);三種淡水是海魚、河豚和鰣魚(鰣魚、鯧魚和黃魚,還有鰣魚、銀魚和鯖魚)。其中以品嘗鮮地最為常見。
長夏嘗八樣新東西。
鎮江有“長夏嘗八新”之說。這“八新”就是櫻桃、新筍、新茶、新麥、嫩蠶豆、蘿蔔、鰣魚、石斑魚(黃花魚)。其中,鰣魚最為珍貴。頭潮鰣魚是送給朝廷的貢品,第二潮鰣魚被富家帶走,以滿足他們的貪欲。普通人早吃鰣魚就是第三次浪潮之後的鰣魚。
酒魂石三酥
長夏,常熟本地人,口味新,食物豐富。有“九葷十三素”之說。“九肉”指的是鰣魚、鰹魚、鹹魚、鹹蛋、海參、麋鹿鴨、鹹鮮、鹵蝦、櫻桃肉、鯧魚。“十三素”是指櫻桃、李子、麥蠶(新麥揉成細條煮熟),如竹筍、蠶豆、毛針、豌豆、黃瓜、菊苣竹筍、草頭、蘿蔔、玫瑰、松花等。
吃“輕蛋糕”
閩東長夏主要吃“輕餅”(面粉加少許鹽烤)。閩東的周寧、福安等地將光餅用水浸泡後做成菜肴,而交城、福鼎等地則將光餅切成兩半,吃炒好的豆芽、韭菜、肉、廢菜。周寧縣春池鎮有的村吃“長夏糊”,用大鍋熬湯。湯的內容極其豐富,有肉、小竹筍、野菜、水中雞鴨、豆腐等等。
南方長夏必須吃節氣食物。
鋪開
夏天,菜花或棗豬油、糊粉稱為“散”,長夏食用,防病驅災。
《上海歲時曲曲》中記載了清代上海的風俗:“有所謂‘草頭’,設夏割野菜。磨米煮飯,炒在草籽裏,很脆很香,叫‘攤’。”文中所說的“草頭”是現代的“草頭”,即紫花苜蓿的嫩葉,“茬”是大米碾成的米粉,而方言中的“攤”則是將軟的或糊狀的食物攤成塊,以供煎烤。現在上海人把面粉或米粉做成黏稠的糊狀然後放在鍋裏煎或烤成餅,這叫“煎餅”,而老上海話裏叫“煎餅”劉明若愚在《論誌吃好》裏說:“家家用小米粉棗糕,用油煎;或者用面條和細面條攤成煎餅,叫‘熏蒸’。”這個“攤”是指均勻攤成薄片。草頭至今仍是上海人喜愛的壹種蔬菜,但大多被炒成“花束草頭”或用作葷菜的鋪墊,如“草頭圈”。上海人早就忘記了我們的祖先在夏天有吃“草頭潭”的習俗。但是,古人認為好吃的食物,不壹定受今天人們的歡迎。
蝦面
夏季始於農歷四月初,陽歷五月中旬。在這壹天,過去,閩南家家戶戶經常將紅酒糟煮成面條,供全家人食用。因為紅酒糟顏色吉祥,還具有發酵的作用,寓意富貴,紅酒糟還有助消化,有益健康。這種習俗演變到後來,紅酒糟被海蝦代替,稱為“吃蝦(夏和蝦諧音)面”。蝦煮熟後會變紅,與紅色的谷物顏色相同,作為對夏天的祝願。
在長夏的這壹天,許多出嫁的女兒會準備豬肉、豬肚、豬腰和雞蛋面給父母吃,這被稱為“夏季進補”。以示對父母的孝順。
沿海漁民特別關註“長夏”日的天氣。如果這壹天下雨,將對漁民的捕撈作業大大不利,導致全年歉收。另壹方面,農民認為漫長夏季的降雨是壹個好兆頭。俗話說“降雨壞夏,農夫真像皇帝”,即夏季雨量充沛,才能保證豐收。
嫩蠶豆
長夏標誌著春天的離去和夏天的開始,所以這壹天在古代也被稱為“春末日”,即春天結束的日子。傳統上,人們往往在氣溫明顯升高、酷暑來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時,將長夏視為壹個重要節氣。俗話說,“春天生長在夏天,秋天收獲在冬天”。在長夏這樣壹個特殊的日子裏,紹興人有吃豆、吃蛋、稱體重的習俗,都蘊含著古人祈求平安度夏的美好期待。
漫長的夏季過後,正是綠色蠶豆上市的季節。在江蘇,很多人會把蠶豆和米飯壹鍋煮,稱為“蠶豆飯”。在王鎮的《農書》中,蠶豆被說成是“百糧之首,煮熟了就可以吃,代替大米充饑”。在蘇北農村。那裏的田地大多是鹹田(土壤中含有鹽堿土,是由黃海灘塗演變而來的),地裏種的要麽是蠶豆,要麽是棉花。在每年5月蠶豆成熟的季節,很多人把蠶豆作為食物和大米。在城市裏,蠶豆經常作為配菜食用。蠶豆入口軟脆,有糯沙,軟膩,好吃。不管是作為配菜吃,還是作為“休閑食品”吃,都有很多種吃法。蘇北人對蠶豆情有獨鐘。在鮮蠶豆上市的季節,常被用來炒鹹菜,燒筍絲湯。
祁家茶
夏天煮新茶餵親戚鄰居,這是杭州的老習俗,叫七茶。田明汝城《西湖行記》Xi晁:“長夏之日,人們煮新茶,配以各色佳果,饋贈親友,稱之為七茶。富室爭奢,瓜果雕飾金箔,而香湯名如茉莉、林禽、玫瑰、肉桂、丁檀、蘇星,皆以哥歐,只為壹口。”
腳骨筍
在漫長的夏季,寧波人喜歡吃腳骨筍,這是壹種細長的野生竹筍,是希望和健康的象征。
寧波人稱之為“腳骨筍”,奉化人稱之為“母筍”,是壹種野生山筍,味道特別好。
傳說長夏吃了,每天都能長得像竹筍壹樣。寧波有句老話,“長夏吃筍腳帶骨,壹年骨骼健康”。
小麥蠶
青麥丸子,或稱青麥蠶,通東方言稱為涼糕,屬於沙人(今江蘇省海門市、啟東市)的傳統小吃。現在這種小吃已經不多見了,做的人越來越少。舊時光。農民普遍生活貧困。每到二三月份神仙難過的時候,家裏的糧食差不多都吃光了,就把地裏的青麥穗割了回家,用手搓青麥粒,吹掉麥殼,然後放在鍋裏炒。再清理壹遍麥皮(因為麥皮壹次清理不完)。在鍋裏煎好後,趁熱用石磨把麥粒磨成細細的麥條。因為長得像小蠶,沙魔就叫它麥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