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名稱:梁姜佛手根梁
主要成分:根莖含0.5 ~ 1.5%的揮發油,其中主要成分為1,8-案葉素和肉桂酸甲酯,還有丁香酚、蒎烯、畢澄茄烯等。它還含有丹寧酸和鞣紅。
形態描述:圓柱形,多彎曲,分枝,長5 ~ 9厘米,直徑1 ~ 1.5厘米。表面棕紅色至黑褐色,有細密的縱向皺紋和灰褐色波狀鏈節,每節長0.2 ~ 1 cm,下面有圓形根痕。堅韌,不易折斷,灰褐色或紅褐色,纖維狀,中柱約占1/3。氣味又香又辣。
主治:脾胃虛寒,胃脘冷痛,嘔吐泄瀉,噎廢食,食積,瘧疾,寒癖。溫中止痛:主要用於治療中焦感冒、胃脘痛、嘔吐泄瀉;若因寒凝肝氣郁結,常與香附同用。吳益氣藥還可用於治療胃氣不足、風寒所致的嘔吐。
用法用量:口服:煎服,0.8 ~ 1.5元;還是進了藥丸,散了。
其他:陰虛發熱者不宜服用。
性味與歸經:辛、熱。脾胃經。
用法用量:3 ~ 6g。
儲存:儲存在陰涼幹燥處。
適應癥:
1,霍亂嘔吐腹瀉。用高良姜五兩(焙炒使香),加酒壹升,煮三四次,壹次服下。
2、腳氣想嘔吐(有腳氣的人容易嘔吐。日常生活中,註意早餐多吃,午餐少吃,晚餐不吃,或者喝壹點黑豆粥。感覺想吐就馬上吃藥)。用壹兩高良姜,加三升水,熬成壹升,壹次服完。如果著急找不到高良姜,可以用壹兩片母姜代替,用水煎服。療效差,但也有效。
3、心脾冷痛(按:胃疼)。用高良姜四兩,切片分成四份:用壹半陳米炒壹兩,去米;壹兩用半兩翻炒老墻土,去土;壹兩炒三十四顆巴豆,去豆;壹兩炒三十四斑蝥,去斑蝥。取吳茱萸壹兩,用酒浸泡壹夜,與高良姜同炒,研成粉末,與吳茱萸浸泡的酒混合,做成丸子,大小如五子。每次服15粒,空心服用,送姜湯。這個方子叫“高良姜丸”。另處方:高良姜三錢,五靈脂六錢,* * *研為末。每次妳吃三錢,醋湯都會調整。
4、健脾暖胃,去寒化痰,寬胸降氣。將高良姜和幹姜分成等份,搗碎,研磨成細末,加入面糊,做成五子那麽大的球。每次十五片,飯後,送橘皮湯。孕婦不宜服用。
5、脾虛寒瘧(多寒少熱,不飲食)。用高良姜(香油炒)、幹姜(炮制)各壹兩,研成粉末。每劑五元,用豬膽汁調成糊狀,發病前用熱酒調和。另壹個方子:在上面準備的藥粉中加入膽汁和藥丸,每次服40丸,送酒。另壹個方子:高良姜、幹姜,半輩子,半把槍,四把三錢,和* * *研為末。每次兩元,豬腎煮了送。
6、眼睛突然紅痛。用小管將高良姜粉吹入鼻中。打個噴嚏,紅色的疼痛就會消失。
7、風牙痛腫。用兩寸高良姜和壹片全蠍(焙幹),碾成粉末,擦痛處,吐出唾液,用鹽湯漱口。
高良姜粥
材料:高良姜30克,粳米50克。
方法:1。先將高粱蓋放入砂鍋中,加適量水,煎藥汁。用藥汁和粳米煮粥。
功效:暖胃止痛。適用於虛寒胃痛。
說明:每日服用1次,空腹吃3 ~ 7天。
宜忌胃熱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