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 | 師大夜市
提及“師大夜市”四個字,不禁回想起16年的中國臺灣之旅,那亦是壹次夜市之旅,有士林夜市的碳烤香雞排和面線,淡水夜市的“阿給”油豆腐與花枝燒,寧夏夜市的麻油雞,遼寧街夜市的鹵肉飯...
...當然還有臺師大的師大夜市。
無獨有偶,哈師大也有個大名鼎鼎的師大夜市,不過這裏並無“é-ā煎”或者鹽酥雞,取而代之是龍江大地的烤冷面和鍋包雞,乃至神州大地的各方神聖,從臘汁肉夾饃和重慶烤腦花,到蟹黃湯包與橋頭排骨。
據非官方統計,師大夜市商戶總數在3-500家左右,鱗次櫛比地綿延文興街的幾百米,想找到心儀的鋪位除了耐心還需專心,因為張開鼻孔隨便嗅壹嗅都是各種誘惑。
聽聞五點開市,故我倆四點多抵達,準備偵察環境,預先找好目標商販,可是暮色降臨的文興街的街道上空空如也。原來老板們都在壹旁等待,周圍民居前的空地上列隊停泊著移動攤位,宛若賽道上等待綠燈“開始”信號的F1跑車。
我沒有同步核對北京標準時間,亦沒聽到壹聲炮響,但“車手們”不約而同地“發動引擎”“踩下油門”,剎那間周圍全是 小賣車 的身影,幾百上千個小輪子轟轟隆隆的聲音疊加到天震地駭的程度,頗有百舸爭流千帆競發之態。
我們趕快躲到邊兒上,免得阻礙人家做生意。靜待大軍通過後,忽然察覺路上不只是兩邊整齊地停滿流動攤位,好幾處商家跟前已是成批的餓鬼紮堆,不知道他們什麽時候從哪裏鉆出來的。
本來安排了拔草順序,然而計劃趕不上變化,我們見機行事,發現哪裏人多就往那兒走,恰恰不遠處壹片熱鬧,原來他們在排隊等待七仔鍋包雞柳,正是我倆任務列表的頭號人物,亦是著名的“五絕”之壹。
見狀,我們立馬投入烏泱泱的人群中,但已排到31號。
此前曾在 普遍公認的鍋包肉發源地老廚家 嘗過這本土名饌。不清楚老廚家是啥秘方,但七仔的做法應該屬於簡化版本。
雞柳拍上幹粉代替掛糊,壹次過油後省略復炸步驟,直接放進已預熱酸甜芡汁的鍋裏,顛簸透徹即裝碗饗客。
說白了 鍋包雞柳 就是調味獨到的普通炸雞。金光閃閃的炸衣談不上酥脆但也不厚重,並且現炸緣故因此格外香口,熱力還使得糖醋味型的酸甜醬汁肆意揮發,撩人非常,正好為下壹輪醒胃做準備。
在等待七仔的時候,我們見縫插針溜到其他攤位去排隊取票,具體忘記是哪家,可能選了三和烤冷面,另壹龍江特色和師大“五絕”。
作為夜市早期的“拓荒者”之壹,此店名聲在外,生意接連不斷。三和的場面氣吞山河,“流水線”操作行雲流水,十張面皮同時處理,女老板邊鋪陳邊詢問誰不要香菜、洋蔥、蒜蓉etc.
然後蛋液嘩啦壹下從壹邊澆到另壹邊,用煎鏟塗抹均勻後每片翻個面,隨即就是大把大把地投料,包括若幹粉料、醬料、輔料,還有顧客可選的不同香腸。
再掀開每片面皮壹角往鐵板上擠點油,激起“滋滋”的聲音與雞蛋的焦香充斥感官。折疊好的冷面卷刷醬後移交給男老板,在他麻溜兒利索的雙鏟下被切成規整小件,遂變為碗中物。
這 豬肉腸烤冷面 看得見醬料的紅,雞蛋的黃,葉子的綠,把饞蟲給勾出來了;納入嘴裏,嘗得到標配的甜酸,蒜蓉的辛辣,芫荽的清苦,肉腸的鹹口,還有焦糯並存的特殊質感。
繽紛著三色,平衡著五味,雖是“批量生產”的廉價小吃卻能俘獲歡心,況且外地夜市不壹定找得到。
說到外地夜市能找到的,鐵板魷魚幾乎無處不在,故而略過劉家魷魚,不過隔壁同為“五絕”的牛壹鬥需要試試,畢竟此次 哈爾濱擼串之旅的目的地 全是正規門面,要品鑒“地攤貨”就只能寄托夜市了。
傍晚的紅暈緩緩地漂浮在夜市的上空,而烤槽 內的 紅亮發熱管則在全力運作。食材的表層泛起沸騰的肉汁油泡,散發著誘人的焦香。
點了招牌的 蒜苔大羊排 和 大腰子 。固然因為夜市管理要求,只允許使用煤氣或電爐,所以成品缺乏炭火的熏染,不過得道的調料配合適宜的溫度和時機足以壓制著膻味與臊氣。
腰子外皮焦香,而內裏的齒感似乎能和雞蛋羹相媲美。不過羊排更為可喜,壹片焦黃的羊肉跟著兩根翠綠的蒜薹,金碧相間,每口都必須叼上兩者,後者為前者矯味又提味,肥腴與清香相得益彰。
響亮的牛壹鬥,果然“ 味高 八鬥”。
另壹家響亮的存在是閆守壹,甚至可說更響亮呢,聽聞是香坊夜市的扛把子。事後方知原來閆家在哈市遍地開花,除加盟店之外可能也有些打擦邊球的冒牌店,不曉得師大夜市這攤位是什麽來歷。
同樣點了 大腰子 和 蒜苔羊排 。腰子香氣撲鼻但稍微過火,烤得偏老,嘴裏的脂感潤感不夠充沛;
羊排則挽回顏面,蒜薹甜脆不柴,羊肉肥嫩不膩,雙雙入口,齒頰留香,容不得人不接著吃。痛快,不輸壹鬥,半斤八兩。
至此,我倆的任務已完成,剩下的時間和肚皮空間就自由活動。離閆守壹不遠是孔億已臭豆腐,印象中在某些攻略上有見過這字號,既然就在旁邊而且也人頭攢動,去瞧瞧。
取名靈感無疑源於魯迅先生的《孔乙己》,在等待時就問老板這是否紹興臭豆腐,他看其他顧客剛好已離開就悄悄但坦誠回答“是,但不正宗”。
“不正宗”是真話。全國夜市的臭豆腐多是 長沙的臭幹子 (文興街壹端就停著壹輛文和友老長沙臭豆腐流動餐車),但紹興臭豆腐在江浙滬也頗受歡迎,小吃形式而言曾在 烏鎮西柵景區 等地方嘗過,在餐桌上亦頻頻出現。
恰恰發布這批哈爾濱食記之前,忙裏偷閑走了壹遭紹興,遇上孔乙己酒家,尋覓了正的不能再正的正宗紹興臭豆腐,確實與這相差甚遠。
我們點了小碗的 蒜香味臭豆腐 ,另有諸如麻辣等風格可選,但這有別於紹興街邊清壹色的甜面醬和辣椒醬,其實更像是效仿 長沙臭豆腐 。
在多余的點綴下,已看不清豆腐的金黃外表,醬料亦迅速侵蝕和軟化理應酥松的脆殼,並且部分淹沒了黴莧菜梗臭鹵所賦予的“靈魂”。
不過話說回來,是否正宗與是否美味是兩碼事兒。黴臭蒜香齊飛,重味沁透口腔,咀嚼處蕩漾著洋蔥、芫荽的刺激、清甜,難怪在滿街飄香的師大夜市依舊“臭”名昭著。
供應爆肚兒的有好幾處,沒發現哪家是全人類統壹力推的,所以光顧了賣力吆喝和大紅房子奪人耳目的老北京崔記爆肚。
有羊肚、牛肚、肚仁可選,挑了最貴的後者。肚仁是去皮的肚領,是瘤胃當中的壹條小肉管,幾十公斤的羊身上也產出不了幾克,屬於爆肚兒中的上上品,猶如魚兒中的月牙肉。
使用常見的湯爆/水爆手法,即湯水裏三兩次“進進出出”快速汆熟食材,隨後轉交給下壹位淋上撒上麻醬、辣油、香菜等調料。
肚仁 本該是肉嘟嘟的小圓柱形狀,咬合間嘎吱嘎吱的爽脆帶響,這裏不知怎樣改刀成薄切片,甚至難以辨別是否肚仁,也摻入了幾根壹般的散丹。幸好所吃的並不僵硬,並未硌牙。
重口小吃的連番轟炸,免不了喉焦唇幹,我們兩次幫襯五光十色的音樂水吧,試了兩款冰城“釀造”的冰爽 小香檳 汽水。
在當今電商發達的時代,自不必擔心網上買不到,但許多現場 美食 真是連外賣也買不到,所以要壹口烤冷面壹口小香檳,那就得在哈爾濱!
對於隨手可得烤冷面的老哈們,估計沒啥動力來這兒湊熱鬧,還可以規避潛在的衛生風險,然而對於時間和機會有限的遊客,師大夜市不失為壹個淺嘗本土小吃的捷徑。
地址: 文興街( 哈爾濱師範大學西北門 )
人均:RMB 47
PS: 在我主頁搜搜妳感興趣的城市,興許我們去過吃過寫過的,也會合妳胃口。L和A持續更新ing
PPS: 當時是9月,圖中的各路吃貨多是短袖上陣,然而天冷了貌似夜市亦會相繼變得冷清,部分攤位進入“冬眠”狀態,所以小心別撲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