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作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被蘇軾譽為“八代文學之衰”。他發起的古文運動提倡“變駢文為散文”,對古文的興起功不可沒。但他的寫作壹直打破當時的傳統,以“奇”“變”為主調,不拘泥於語法限制。
《季華》是韓愈散文的代表作。其篇幅短小精悍,不到800字,僅描繪了壹幅500多字的生動畫卷。更神奇的是,這500個字描述了那麽多東西,包括123個角色和他們的32個活動;八十三匹馬及其二十七項活動;十壹頭牛,三頭駱駝,四頭驢,壹只獵鷹,三十只狗,羊,狐貍,兔子和麋鹿,三輛戰車,還有吃喝用的雜七雜八的武器,等等。
我不禁為之驚嘆。韓老先生在短短500多字裏,寫了500多件事和若幹具體活動。這話說得多麽精辟,寫得多麽好!仔細看它的內容,並不是屏幕上簡單的事物列表,句子也不是同壹種模式,有時還夾雜著句子的變化,讀起來很有意思。講到這裏,我不禁想起相聲裏的“報名”,真的很朗朗上口,又不拿同壹個樣本。
前三段主要是描繪繪畫,其開篇並不是從壹端到另壹端的直白敘述,而是分為人、物、物三類,再分別敘述。而且雖有三種,但筆墨有輕有重,從人和物到物,文筆錯落有致,層次分明,由繁到簡,由細到粗,由動到靜。
第壹節主要描述各類人物,句式以“騎著騎著”開頭,詳細描述了各類人物、男人、女人和孩子,以及他們的活動和具體人數
第二節主要描寫馬,比前面的人物描寫略簡單。主要關註的是馬的活動,壹匹活潑的馬就會躍然紙上。結合語境和人物,又是另壹番景象。第三節簡要描述了其余的東西,如駱駝、驢、獵鷹、狗、羊、狐貍、兔子和麋鹿、戰車武器、吃喝用具、壺矢遊戲工具等等。
這幅畫畫得很美,愛不釋手是必然的,但最後壹節有了奇跡般的轉折,這也是老先生文筆的壹大特色。他的很多文章往往是先寫景,再抒情。但是,抒情是整篇文章的眼睛,或者說是主旨。
最後壹段先簡單說明這幅畫的由來,以及老先生欣賞這幅畫後常常愛不釋手的心境。然而,我不想在河陽見到這幅畫的主人趙世瑜,並了解到這幅畫的真正原因。雖然我很喜歡趙俊芝,但我把它給了趙軍,我為了感覺而畫了這幅畫,以此來安慰自己失去這幅畫。
但對於當時的韓愈來說,他畫中看似的失落感和空虛感,或許有著很深的寓意。從段首“貞元壹歲,我在京師,無事”這句話來看,當時韓愈經歷了四次科考,在博學宏詞的考試中失利。當時他才30歲,卻在本該大有作為的年紀“壹事無成”,事業上的失落感自然油然而生。
再看這句話:“我明年就要離開京城,去合陽了……”我去合陽是因為韓愈的嫂子鄭去世了,他回合陽悼念。眾所周知,韓愈三歲喪父,由哥哥和嫂子撫養。他哥哥九歲病死,他就帶著守寡的嫂子逃到了江南。可想而知,鄭對他的感情是深義的,失去至親的失落感也會是五味雜陳的。
畫面雖然短小精悍,但內涵特別豐富。懂畫的人驚嘆於自己畫的美,懂愛的人驚訝於自己的真情實感。而我,此時,哀嘆其簡潔的筆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