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間釣鯽魚的技巧
到了釣點,不要急著鋪窩釣魚,先觀察地形,選擇好壹點的釣點。如果是湖泊或水庫,壹般應選擇港灣的分支、狹窄地帶、有水生植物的地段或回水灣。如果是唐口,應該選在入口處。看地表水中是否有雜草和藻類;水中是否有氣泡;水生植物,荷葉,菱角葉是否被魚咬的殘缺不全等等。另外,要站在下風處,聞聞水中的氣味,從有無魚腥味來判斷池塘中魚的數量。從觀察來看,選擇壹個好的釣點。這樣才能事半功倍。築巢:選好釣點後,就要下餌築巢。壹般水面大的,窩離得遠,水面小的,窩離得近。春季宜在近岸淺水區玩耍,夏季宜在背陰深水區玩耍,秋季宜在遠深水區玩耍,冬季宜在背風處玩耍。投餌:壹般來說,投餌量取決於餌料的質量、水面的大小和深淺,質量好的少投餌,質量差的多投餌。深水、寬水面宜多投,淺水、小水面宜少投。誘餌要放適量。如果太多,魚只會吃餌,咬餌率差。如果太少,魚聚集的時間就會太短。誘餌:誘餌可分為肉類和蔬菜。以蚯蚓為例,正確的鉤掛方法有兩種:壹是用鉤尖從壹端穿入,留下約0.5-1cm長的剩余部分,使其擺動吸引魚來搶食;第二種是用鉤尖從後中部穿入,頭尾不動,向外擺動,顯得更活潑。特別要註意的是,鉤尖不能外露。下鉤:正確下鉤要註意四個字:“輕、準、動、避”。輕則不要發出太大的聲音,否則不僅會嚇跑魚,還容易脫鉤。壹定要把鉤子扔到狼窩上,不要偏離。動就是輕輕晃動魚線,吸引魚的註意力。忌是為了避免小魚(強食)的幹擾。看鉤:魚的咬鉤動作因魚的種類而異。比如鯽魚吞餌壹般是頭朝上,尾朝下。這時候浮漂的現象就是先下沈1-2cm,然後浮漂送上來。青魚、草魚遊得快,吞餌也快。浮子浮沈1-2次後,出現“拖漂”現象。黑魚猛吞魚餌,咬鉤拖得很長...提竿:魚咬鉤後,要及時提竿。提竿有很多技巧,是釣魚中的壹個苦活,也是釣到魚最關鍵的環節。首先,妳要掌握正確的姿勢:壹般在提竿的時候,手肘露出後30-40cm處;提杠桿時,手腕向上翹,手肘向下壓。用力是必要的,但不要壓得太大。只需要在魚竿處向上傾斜5cm左右,魚鉤就能鉤住魚嘴中的軟肉。提竿應順著魚浮或斜的方向提,不允許向後提。提竿的時候還要註意以下幾個問題:提竿的時候不要用力過猛,不要用力拖,要用手持魚線把魚逼上岸。這樣做會弄裂魚的嘴或者只鉤到壹條魚的嘴唇,或者導致線斷,鉤斷,魚逃跑。夏天,水溫和水中溶解氧的多少決定了魚的生命力。相對較低的水溫和水中較高的溶解氧會促進魚類的活力,刺激它們的食欲,所以對漁民來說,這將是壹個大豐收的日子;反之則會徒勞無功,患得患失。夏天,只要選對了天氣,選對了釣點,就會有收獲。在此,簡單闡述壹下,供釣魚者參考。首先,選擇天氣。釣魚當天的溫度最好在30度以下;陰天伴有小雨,有2、3級風;暴雨過後。這些天氣釣魚,氣溫低,水中溶解氧高,魚活躍,食欲旺盛。二、選漁場釣深水;捕撈活水;垂釣遮陰;在入水口釣魚。這些地方水溫低,溶解氧高,魚類聚集在這裏休息、躲藏、進食。所以經常能釣到大魚。選擇大水域而不是小池塘。水庫、湖泊等大型水域受天氣影響較小,水溫變化不大。與小水域不同,水中的小氣候很容易受到天氣的影響。第三,選擇早釣晚釣的時間。上午9點前和下午17點後,氣溫轉低,各種魚吃得快,是釣魚的黃金時間。晚上釣魚。晚上天氣涼爽,水溫低,伴著微風,水面很安靜。餓了壹天的魚會趁機暴食,大魚會趁著安靜在水邊吃,夜釣可以避免日曬。第四,選擇目標魚。對於鯽魚和鯉魚來說,它們不喜歡高溫天氣,但是對於草魚、鰱魚和鱅魚來說,它們進入了長達壹年的攝食季節。釣魚的時候不妨多做準備,早晚釣鯽魚,中午釣草、鱅魚,不浪費時間。註意事項:外出釣魚,多帶水和食物,熱天防止食物變質;帶傘帶帽,穿長衣長褲,防止曬傷;盡可能避免在不熟悉的水域下水;中午天熱的時候要避暑,防止中暑;夜釣帶好照明設備和驅蚊驅蚊藥物,註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