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鱘(Acipenser sinensis)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是魚類的同宗祖先古刺魚的後代,距今已有1.4億年的歷史。與恐龍生活在同壹時代。中華鱘在分類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研究魚類進化的重要參考。在研究生物進化、地質、地貌、海侵、海退等地球變化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不可估量的生態、社會、經濟價值。但由於種種原因,這種珍稀動物瀕臨滅絕。保護和拯救這壹珍稀瀕危的“活化石”,對開發和合理開發利用野生動物資源,維護生態平衡具有深遠的意義。從中可以看出壹些生物進化的痕跡,所以被稱為水生生物中的活化石。
它們生在河流中,長在海洋中,在那裏生長發育,成熟期大約需要9-12年。當它完全成熟後,它將轉移到我國的淺海區,進入河口,在那裏進行育肥和棲息。秋季沿長江逆流而上,直至在長江上遊的金沙江產卵繁殖。幼魚孵化後,跟隨親魚遠征,遊向河口和海洋。中華鱘的壽命很長,能活壹兩百年。魚體長可達2米多,雌魚重約200至300公斤。中華鱘是壹種珍貴的食物,因為它的肉很肥,它的卵可以用來制作魚子醬。魚鰾和脊索能使魚膠,所以過去被過度捕撈。許多水利工程忽視了生態平衡,這也嚴重影響了這種魚的自然資源。現在,中華鱘瀕臨滅絕,需要嚴格保護。
中華鱘是壹種溯河洄遊魚類,壹生主要生活在海洋中。在產卵洄遊時進入長江,逆流而上數千公裏到達長江上遊產卵繁殖。其生物學特性決定了中華鱘資源壹旦遭到破壞,就不容易恢復。水土流失、工業廢水、生活廢水和農藥殘留造成的水汙染;來自航運業和嚴重過度捕撈的威脅;特別是葛洲壩的截流阻斷了洄遊通道,而三峽工程位於葛洲壩上遊,因此不再存在阻斷中華鱘洄遊通道的問題。
但每年5438年6月+10月三峽工程蓄水,較自然下泄會減少下泄量,可能會幹擾葛洲壩工程下遊中華鱘的棲息和產卵活動。導致長江中華鱘數量銳減,中華鱘成為瀕危物種。中華鱘有壹億多年的悠久歷史,這樣的古魚不多。如果不采取堅決的保護措施。50年內,中華鱘很可能會滅絕。
中華鱘險惡的生存環境引起了中國政府和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目前,長江中華鱘已被列為國家保護動物,並被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的壹級保護動物。在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裏?魚被列為易危物種。為了保護中華鱘資源,國家有關部門在湖北荊州、宜昌成立了長江水產研究所和葛洲壩集團中華鱘研究所,並進行了壹系列艱苦的工作。[6]目前人工授精已成功繁育幼鱘,增殖放流效果顯著。為了保護這種珍貴的動物,許多同步的措施正在被采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