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酸湯水的來歷簡介

酸湯水的來歷簡介

相傳在遠古的時候,苗嶺山上居住著壹位叫阿娜的姑娘,不僅長得貌美,能歌善舞,且能釀制美酒,該酒有幽蘭之香,清如山泉。方圓幾百裏小夥子們都來求愛,凡來求愛者,姑娘就斟上壹碗自己釀的美酒,不被中意者吃了這碗酒,只覺其味甚酸,心裏透涼,但又不願離去,當夜幕臨近,蘆笙悠悠,山歌陣陣,小夥子們房前屋後用山歌呼喚著姑娘來相會,姑娘就只好隔籬唱著:“酸溜溜的湯喲,酸溜溜的郎,酸溜溜的郎喲聽妹來溫暖;三月檳榔不結果,九月蘭草無芳香,有情山泉變美酒,無情美酒變酸湯……”這個傳說說明酸湯的食用歷史悠久,最初的酸湯是用釀酒後的尾酒調制的,後改用熱米湯經自然發酵及其他許多做法,省外有些小餐館也有用貴州的糟辣椒結合番茄、白醋、檸檬酸等做“酸湯”。

黔東南自治州有句名言叫"三天不吃酸,走路打撈躥(音lào cuān,方言,意為走路不穩,東偏西倒)"。酸湯類菜肴,在黔東南自治州各縣市、各民族都很盛行,尤以凱裏市區最為典型,故外界統稱為凱裏酸湯魚。其實,做酸湯火鍋的酸湯,分苗族白酸湯和侗族紅酸湯兩類。現已發展成為酸湯系列飲食(如酸湯雞、酸湯鴨、酸湯狗肉、酸湯羊肉、酸湯牛雜、酸湯大魚頭、酸湯豬腳、酸湯大腸、酸湯排骨、酸湯螺螄等)。

苗族白酸湯壹般是用米湯或淘米水加無葉蔬菜存於水桶、竹筒、瓷缸或壇內放置在火塘邊,每天煮飯時把米湯或淘米水放入其中,以後便自然發酵而成。

苗族傳統制作酸湯魚的方法是先舀適量的酸湯放入鍋內煮開,將放有花椒的清水缸中的鯉魚(因有花椒味能使魚盡快把肚腹臟物吐盡),用大拇指卡住魚腮處,持刀往魚右腮與魚身連接處橫割壹刀(約斷半邊),然後兩手壹掰,將食指伸進魚腹中取出苦膽、腸雜等,即放入滾開的酸湯中。魚入鍋時蹦跳幾下,張嘴將酸湯吸入腹部,輸至全身各部位。待魚煮熟時,放入適量的油鹽、辣椒、生姜、木姜花或木姜籽、蔥蒜、魚香菜等佐料再煮片刻即可上桌食用,其湯鮮肉嫩,非常可口,若將酸湯魚蘸著特制的辣椒水食用,食味更佳。

侗族紅酸湯與苗族白酸湯的制作不同,酸湯以山地番茄、紅辣椒為主,佐以花椒、木姜籽、薄荷葉等多種配料配制而成,盛於土壇瓦罐中待用。傳統烹制侗族酸湯魚是以農歷十月開田摘禾時的田鯉魚為最佳。在烹調酸湯魚時,還要放木姜籽、魚蓼、大蒜、臘當(侗語譯音,漢稱魚香菜)等香料調味。在香料中,以木姜最為講究,俗話說"沒有木姜就沒有侗家酸湯魚"。吃酸湯魚時,還可用豆腐、韭菜、廣菜和野生亮廣菜、毛毛菜、陰蔸草(水下土生)等作配菜,濃香四溢,味道獨特。 現時多用火鍋烹食酸湯魚,除采用田鯉魚外,若用清水江、都柳江野生魚則更具特色。凱裏快活林餐館、侗寨樓餐館、麻江下司、黃平重安江、劍河展架及黎、榕、從三縣等地,均是品嘗酸湯魚的極佳處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