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牛白犀牛(拉丁名:Ceratotherium simum)
又名白犀牛、方鼻犀牛、寬鼻犀牛等。,是現存的第二大犀牛,也是繼非洲象、亞洲象、非洲森林象、印度犀牛之後的第五大大陸動物。截止到2013,根據IUCN非洲犀牛專家組的調查,大約有20405頭白犀牛存活[1]。白犀牛是進化程度最高、最聰明、最晚的犀牛(200萬年前的更新世早期)。它的智力是現存犀牛中最高的,大腦重360克。
外觀特征
體長340?420 cm,尾長55?65 cm,肩高165?205 cm,體重1,300?3600斤和3600斤是白犀牛最大的個體記錄,雖然圈養的非野生白犀牛有4000多斤。體圓而厚,皮光滑,厚約3?4 cm,只有耳朵和尾端有毛,沒有大褶皺和皺紋形成的鎧甲。頭很長,大概120 cm,眼睛很小,分別長在頭的兩側。
管狀耳朵可以轉動,聽覺更靈敏;口腔中的頰齒是很厚的鈣質層;上唇平、寬、方,故稱寬吻犀、方吻犀。鼻子上長角,兩個角,壹大壹小,壹前壹後。
白犀牛的角也是所有犀牛中最長的,最高紀錄為158.7 cm。它細長如鞭,巍然屹立,極為特別。通常前角較長,略向後彎,長度為60?90 cm,後角短,長約50 cm。雌性動物的角比雄性動物的長。它的角不是骨頭,而是上皮組織的衍生物,由角質纖維構成,所以不是長在骨頭上,而是長在皮膚上,但特別堅硬鋒利,是自衛和攻擊的武器。
生存環境
白犀牛的主要棲息地類型是熱帶和亞熱帶草地、(亞)熱帶稀樹草原和灌木。他們要求生活區相對平坦,有灌木覆蓋,有豐富的草地和水源。
白犀牛主要在傍晚、夜間和淩晨活動,白天在茂密的叢林或草叢中休息,有時離水源有幾公裏遠。我喜歡在泥濘的池塘和沙質河床裏打滾。
生活習慣
白犀牛性情溫和,喜歡群居。群體通常是母犀牛和幼犀牛,每組3只?五還是10?20成年雄性犀牛大多獨居。它們在壹個地方吃草,7?8個小時走不了壹公裏,吃過的草跟割草機壹樣整齊。它們會撒尿撒糞便來標記自己的領地,在爭奪領地的時候會用角互相攻擊。但它們比黑犀牛更溫和,攻擊性也更小。雄性白犀牛占據的面積比雌性小,但允許處於次要優勢地位的雄性和成年雌性在它們的領域內活動。占優勢的雄性會把懷孕的雌性留在身邊。交配的公母白犀牛會在壹起生活20天左右。
保護水平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紅色名錄列為:瀕臨危險(CR)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二國際二級保護動物
人口狀況
20世紀,北方白犀牛數量多於南方白犀牛,分布在非洲多個國家。但是現在北方的白犀牛數量已經下降到個位數。根據1997的調查,北方只有8頭白犀牛,如今在肯尼亞和美國聖地亞哥動物園只有5頭。南方白犀牛在19世紀晚期被認為已經滅絕,直到1895年在南非誇祖魯-納塔爾省被發現。
保護措施
野生的北方白犀牛已經不存在了,世界上只剩下兩只雌性北方白犀牛,都在捷克動物園。赫爾墨斯是柏林萊布尼茨學院動物學和野生動物研究所的動物學家。在他的帶領下,專家們將對犀牛進行人工授精、體外授精和胚胎性別選擇實驗。如果這項實驗成功,他們將為野生動物保護做出特殊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