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英文參考菲律賓千斤拔根【湘雅醫學詞典】
3《中藥大辭典》千斤拔(Flemingia philippinensis)是中藥的名稱,來源於《植物名實考證》。[1]
3.1菲律賓千斤拔別名:金雞落地、鼠尾、壹根、掛馬釘、黃大力[1]
3.2來源和產地豆科植物菲律賓千斤拔的根。分布在貴州、湖南、湖北、廣東、廣西、福建、臺灣省等地[1]。
3.3性味甘、淡、平[1]。
3.4功能主要用於祛風除濕,強腰膝,消腫解毒[1]。
1.治療風濕骨痛、腰腿痛、腰肌勞損、半身不遂、跌打損傷、陽痿、白帶、慢性腎炎。煎服:15 ~ 30g [1]。
2.治喉蛾腫痛,末磨喉;腫毒,蛇咬,酒水磨[1]。
3.5化學成分:本品含千金藤素a ~ d、刺桐素b、β谷甾醇、脂肪酸[1]。
4《全國中藥材收藏》菲律賓千斤拔4.1拼音名qiān jιn bá
4.2別名千斤拔、壹根、鼠尾、掛馬墩、掛馬樁、金牛尾、箭根、釘根、黃芩[廣西、廣東]、挖風[四川]
4.3來源是千斤拔(Merr. Etrolfe)李[m. Prostrata (Roxb .)王等唐],豆科千斤拔屬植物,根入藥。春秋采挖,洗凈切片晾幹,或鮮用。
註:大葉十大功勞。)O. Kuntze在廣東、廣西也入藥。
4.4藤本半灌木原始形態1 ~ 2m高。根粗圓錐形,形似鼠尾,不易拔出。莖具多分枝和短毛,幼時四棱形。三葉復葉互生。秋季葉腋拉出總狀花序,蝴蝶狀花冠紅紫色。豆莢呈長方形,淺黃色,長約8毫米,有2粒黑色球形種子。
4.5性味甘,微溫,性平。
4.6功能主治祛風除濕、強腰膝。用於風濕性關節炎、腰腿痛、腰肌勞損、白帶、跌打損傷。
4.7千斤拔的用法用量為0.5 ~ 1。
4.8摘自《全國中草藥匯編》
5《中華本草》千斤拔5.1源於《植物名實考證》
5.2拼音名稱qi ā n j和n b á
5.3英文名Philippine Flemingia root,菲律賓千斤拔的根。
5.4千斤拔的別名。是金雞落地,黃圖雞,鼠尾,地龍頭,牛大力,千裏馬,牛頓頭,壹根,土撥鼠,吊馬樁,千斤吊,,前衛蕩,三股,金牛尾,千斤墜。
5.5來源:豆科植物菲律賓千斤拔的根。
拉丁動植物礦物名稱:匍匐千斤拔。[菲律賓千斤拔;菲律賓千斤拔;M.prostrata(Roxb。)Waang et Tang】
采收與貯藏:秋後挖穴,洗凈,切段,烘幹。
5.6卷須狀莖的原始形態——重物拔起直立或平臥的半灌木。幼枝具角和短柔毛。葉互生;葉柄長23厘米,被長毛;托葉2,三角形,長約65438±0厘米,有稀疏的毛;三出復葉,頂生小葉卵狀披針形,長48厘米,寬23厘米,先端鈍,基部圓形,上部疏短柔毛,下部密被短柔毛,側生小葉基部斜生,基部3脈;葉柄具柔毛。總狀花序腋生,長22.5厘米,花密集;萼齒5,披針形,長1以下,濃密白色剛毛,具緊密腺點;花冠紫色,稍長於花萼,旗狀橢圓形,基部縮小,沒有明顯的爪;雄蕊10,二面體;卵巢有毛。莢果長圓形,78毫米長,黃色短柔毛。2粒種子,球形,黑色。花期1011月。
5.7棲息地分布生態環境:生於山坡草地。
資源分布:福建、臺灣省、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貴州、雲南等地。
5.8性狀鑒別根長圓柱形,頂部粗,底部細,分枝少,長3070cm,上部直徑12cm。表面棕黃色、灰黃色至棕褐色,根部略突出,長皮紋紊亂,細紋,常呈圓肩狀靠近頂部,下半部之間可見須根痕;木栓較薄,新鮮時易刮除,刮除木栓時可見棕紅色或褐色的皮。堅韌,不易折斷。橫切面表皮紅褐色,木質寬闊,黃白色,有細微的放射狀紋理。氣徽味微甘澀。最好是根粗長,蘆葦莖和須根幹凈,切面白。
5.9化學成分根中含有多種黃酮類化合物,已確認的結構有:千斤拔素)C和D,此外還含有5,7,3 ',4 '四羥基6,8二異戊烯基異黃酮(5,7,3 ',4 '四羥基6,8二苯基異丙酮)、千斤拔素)D、羽扇豆醇、β谷甾醇(β谷甾醇)和碳原子數20。
5.10是甜的;澀;平的
5.11屬於經絡肺;腎;膀胱經
5.12功能主要用於祛風利濕;強健肌肉和骨骼;活血解毒。治風濕痹痛;腰肌勞損;四肢松軟無力;跌倒受傷;喉嚨痛
5.13千斤拔用法用量口服:煎服,1530g。外用:適量,研末塗,或研末敷。
5.14各種論據1。植物名實考證:補氣血。2.《嶺南本草集錄》:祛風除濕。治療手腳關節痛、腰風濕、跌打損傷、舒筋活絡。3.南寧醫學誌:強筋骨祛瘀。治療跌打損傷、風濕骨痛、四肢無力、黃疸。
5.15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