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端午節吃什麽?

端午節吃什麽?

端午節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傳統節日。這是為了紀念偉大的屈原。端午節期間,許多地方都有壹些傳統習俗。吃粽子是大家比較了解的壹種,有的地方吃其他食物。那麽端午節我們應該吃什麽呢?端午節可以吃哪些傳統食物?下面給大家介紹壹下。

1,端午節吃什麽?

1,吃桃子茄子蕓豆

臺灣省有說法,端午節吃桃子、茄子、蕓豆可以讓妳健康成長。俗話說:“吃茄子會抖,吃豆子會老。”苗栗地區的客家人過端午節,也吃茄子、長豆角、桃李。

但是這些食物的意義和南方人不壹樣。吃李子象征著後代的繁衍。有些人認為它可以防止中暑。吃長豆角可以避免被蛇咬(因為長豆角的形狀像蛇)。

端午吃茄子可防蚊蟲叮咬(因茄子在客家話中稱為“吊菜”,“咬人”及其土語音為“ㄉㄠ”,故取其諧音)。

2.吃雞鴨鵝蛋。

它在全國都很受歡迎。端午節的早上,在東北壹帶,老人把煮好的雞鴨鵝蛋滾在孩子的肚子上,然後剝皮給孩子吃。據說這樣可以避免孩子肚子疼,其實是節日裏的壹種好玩的遊戲。

在其他地區,烹飪是主要食物。據說屈原是為了防止魚蝦傷害自己的骨骼而把魚蝦扔到河裏救活的,後來演變成了做飯的紀念品。

3.吃“黃武”

與吳紅相似,江南也有端午節吃黃武的習俗。黃武是指鰻魚、黃魚、黃瓜、鹹鴨蛋和雄黃酒。無論是吳紅還是黃武,都有鴨蛋,所以端午節吃鴨蛋有辟邪祛暑的道理。

4.喝黃酒

《賈青錄》記載:“將雄黃研末、蒲黃碎末,與酒同飲,謂之雄黃酒。”也就是說,雄黃酒是用白酒和雄黃勾兌而成的。這麽簡單的飲料為什麽這麽出名?這大概與白娘娘和徐賢的故事有關。白娘娘端午飲雄黃酒,秀蛇身。

所以人們大概認為蛇、蠍子、蜈蚣等毒蟲可以用雄黃酒破解,端午節喝雄黃酒可以驅邪解毒。

但現代人發現雄黃酒中含有劇毒砷,所以基本不喝雄黃酒。

但由於雄黃具有抗菌、解毒、燥濕的功效,所以在端午節,有的人會以雄黃為主,加入白芷、薰衣草等香料制成香囊,有的還會制作雄黃熏條,希望能辟邪防蟲防蛇傷。

5.吃大蒜雞蛋

每到端午節,河南、浙江等省的農村,家裏的主婦們都起得很早,把事先準備好的大蒜和雞蛋做早餐。有的地方煮蒜、雞蛋的時候放幾片艾葉。

早餐吃大蒜、雞蛋和煎包,據說可以避免“五毒”,有益健康。

6、吃饅頭。

很多地方也在端午節用米粉或面粉發酵蒸艾蒿包子。

艾葉含有多種揮發油,氣味芳香,能驅蟲殺菌,對多種細菌和某些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所以在古代,艾蒿無論是吃還是用,都是端午節必不可少的。

7.吃茶和雞蛋

早期在中國江西南昌,每年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要煮茶葉蛋和鹹蛋。水煮蛋包括雞蛋、鴨蛋和鵝蛋。

蛋殼塗成紅色,裝在五顏六色的網兜裏,掛在孩子的脖子上,寓意祝孩子好運平安。

8.吃“五紅”

在揚州的傳統民俗中,端午節除了吃粽子,還要吃“五紅”——烤鴨、莧菜、鴨蛋、龍蝦、黃魚或鰻魚——以辟邪消暑。

端午節,家家餐桌上少不了紅莧菜。而且必須有紅心鹹鴨,其蛋不貴;而且還少不了雄黃泡酒後呈橘黃色,顏色可得;

買些河蝦。油炸後,蝦殼呈紅色,有光澤。烤鴨上市了,在鴨店割個胸或腿(1/4)也花不了多少錢,所以所謂的“五紅”也成了端午餐桌上的必備菜單。

9.吃炸堆

在福建晉江,家家戶戶在端午節都會吃“炸樁”,是用面粉、米粉或紅薯粉等配料做成濃稠的糊狀。

相傳古代,端午節前是閩南的雨季,雨連綿不斷。人們說上帝紮了壹個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炒樁”雨就停了。人們說天空已經修補好了。這種飲食習俗由此而來。

10,吃蛋糕

端午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的盛大節日。這壹天最有代表性的食物是香餅。打糕就是把艾蒿和糯米放在壹個單木鑿成的大木槽裏,用長柄木杵敲打。這種食物具有民族特色,能增添節日氣氛。

事實上,在不同的地區,人們對於端午節的習俗和習慣會有所不同,因此傳統食物的選擇和搭配自然也會有所不同,而本文提到的十種食物都是人們在端午節經常食用的傳統食物。

2.端午節要註意吃粽子。

(1)適量食用。

粽子雖然好吃,但是也不能多吃,因為粽子包裹的米是糯米,遠不如普通米容易消化,所以我們不建議妳吃太多,容易導致腹脹和胃痛。吃粽子的時候也可以配合壹些促進消化的蔬菜水果,這樣胃的負擔會小壹些,但是盡量不要選擇寒性的水果。

(2)忌空腹吃粽子。

如果胃裏只有糯米,由於其不易消化的特性,會在胃裏停留很長時間,然後不斷刺激胃分泌胃酸進行消化,從而導致腸胃發炎等癥狀,特別是有胃病的人,尤其不要空腹吃粽子。

(3)不要和冷飲壹起吃。

雖然糯米在熱的時候很難在胃裏消化,但是只要吃的不是很好還是可以消化的,但是如果在吃粽子的時候喝冷飲,會導致糯米變涼凝固,讓胃很難消化,所以最好不要和冷飲壹起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