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長江十年禁漁全面實施的第二年,短短兩年取得了顯著成效。
據農業農村部介紹,經過兩年的全面禁漁,長江江豚數量有所回升,從2017年的1012增加到2022年的1249,增幅20%。
#
2月26日下午,揚州江豚保護協會江豚觀察員在長江揚州段三江營水域觀察到江豚,還拍攝到了江豚吐水的畫面,這被認為是江豚自娛自樂的壹種方式。這壹幕的出現,也可以說明現在江豚的生存狀態是令人享受的。
不僅是江豚,長江流域重點水域檢測到的魚類種類也從2020年的168種增加到2022年的193種。
長江上、中、下遊的代表性魚類數量也明顯增加。
近兩年頻頻有魚群的報道,比如安徽池州、萬州、重慶等地大規模出現野生魚群,數量之多,可以把不是特別澄清的河流“黑”掉。
今年5438+10月的6月中旬,南京出現了壹種罕見的魚——童羽魚群。
此外,物種分布區域明顯擴大。
劍魚,長江三大美食之壹,已經遷徙回了歷史上最遠的水域洞庭湖。
而且秋刀魚的取樣量也在逐步增加,漁獲比例從3.11%增加到9.66%,出現頻率也從25%增加到100%。
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水平有所提高。
長江幹流、鄱陽湖和洞庭湖的生物完整性指數均由2018模擬估算的“無魚”等級上升兩個等級,達到“較差”等級,達到6個評價等級的中間位置。
長江壹級支流赤水河得分80分,等級為“良好”。
“林子大了,什麽鳥都有。”我們想要更多的生物多樣性,我們也不想要更多的多樣性。
根據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監測中心的檢測數據,在三峽庫區發現的28種魚類為外來魚類,占三峽庫區魚類總數的19%。
此外,長江流域的所有河段都發現了外來物種。
長江水生生物資源與環境背景調查(2017-2021)顯示,2017-2021期間長江流域共采集到魚類323種,其中外來種30種。
外來魚類進入長江流域地表,似乎增加了長江的生物多樣性和長江的漁業資源。如這30種外來魚類中,有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鱸魚,有我國鱘魚中最具經濟價值的優質珍稀魚類史氏鱘,有可作為棲息地環境指標的拉茲洛氏親魚,有營養價值高、開發利用前景廣闊的大眼鯛。
事實上,壹場危機正在醞釀。
長江流域外來魚類對本地魚類的危害不容忽視。
比如臭名昭著的“清道夫”(日本鮎)在中國沒有天敵,它會吸食其他魚類的卵,導致其他魚類無法生育,導致部分地區“土著”魚類幾近滅絕。
還有羅非魚,雖然是聯合國推薦的優質水產養殖品種,但是它的快速繁殖會占用其他魚類的生存空間,還會吃水生植物築巢,破壞本地魚類的棲息地,吃本地魚類的卵。
即使個體很小,也會因為出生時是幼魚而迅速進入攝食生長階段,從而擠占當地小魚的生存空間。
而且這些外來魚類很可能潛在攜帶壹些病原體,很可能造成本地魚類的感染甚至死亡。
有些外來物種是本地物種的近親,與本地物種雜交後會造成遺傳汙染。
長江裏有那麽多外來魚類,可能是養殖物種的逃逸。
比如有的魚是養殖的魚,有的魚苗在養殖過程中會隨著尾水的排出進入自然水域。
在暴雨期間,壹些魚從養殖池塘逃到了自然水體中。
更重要的原因是民眾,尤其是“洋魚”的放生行為。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追求精神生活。壹些信佛的人會幫助那些被抓到或者即將被宰殺的魚回歸原來的生活。這種行為被認為是壹件功德無量的事情。
放生本身無害,但是民間的壹些放生行為非常隨意,民眾根本沒有意識到放生的危害。
雖然放生的魚相對於野生魚的總數來說數量很少,但是魚是卵生生物,每次排卵量都特別大。很多放生的魚在長江流域沒有天敵。條件適宜時,放生的魚類會呈幾何級數增長,對當地物種造成危害。
比如流行於江浙壹帶的烏鱧,因為有財魚、長壽魚等別名,生命力極強,所以寓意非常好。
黑魚放流初期,由於短時間不適應新水域,會集中在淺水區。這種行為也被解讀為對被放生的黑魚的“感謝”,放生黑魚的支持者會更多。
放生黑魚的人以為自己是“活佛”,救了放生魚的命,但對河裏的小魚小蝦來說,他是“活的死亡之王”。
為了保護野生本土物種,放生行為也被規範。2022年9月26日,中國水產學會專家組發布了壹份不適宜增殖放流(放流)的水生物種名單,長江30種外來物種全部在列。
目前警方和漁政在進行檢查時,不僅會對非法捕撈和捕撈進行檢查,還會加大對放生行為的檢查力度。
壹旦發現違反《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條例》的行為,將依據相關法律法規進行處罰。
長江魚類資源的恢復是國家下大力氣,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的結果。
為保障退漁漁民生計,截至2021、1、31、2565438+6700萬元補償資金已發放,171626人社保已落實。
十年禁漁初見成效。希望這種逐漸恢復的狀態能壹直保持下去,也希望十幾年沒有出現的白暨豚有壹天能像江豚壹樣在長江裏嬉戲。
這不僅需要國家的努力,更需要全民的積極配合,尤其是有放魚愛好的人。不要因為他們的愛好破壞長江禁漁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