蕓豆為什麽叫蕓豆?我被難住了!
蕓豆學名蕓豆,屬於豆科菜豆。蕓豆原產於美洲的墨西哥和阿根廷,16年底在我國引種栽培。蕓豆營養豐富。據測定,每100克蕓豆含蛋白質23.1.3克,脂肪1.3克,碳水化合物56.9克,鈣76毫克,富含B族維生素,鮮豆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從營養成分來看,蛋白質的含量高於雞肉,鈣的含量是雞肉的7倍以上,鐵的含量是雞肉的4倍。維生素B也比雞肉高。蕓豆可作為開發糧豆營養主食新品種的原料。蕓豆顆粒飽滿肥美,可煮可燉。蕓豆的藥用價值也很高。據我國古代醫籍記載,蕓豆味甘、性溫,具有溫中降氣、益腸胃、止呃逆、補腎益氣等功效。是滋補和食療的佳品。蕓豆也是難得的高鉀高鎂低鈉食物。每100克含鉀65,438+0,520毫克,鎂65,438+0,93.5毫克,鈉僅0.8-0.9毫克,在營養治療中有很大用處。蕓豆特別適合心臟病、動脈硬化、高血脂、低鉀血癥、厭惡鹽的患者食用。現代醫學分析,蕓豆還含有皂甙、尿酶、多種球蛋白等獨特成分,具有提高人體血液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激活淋巴細胞T細胞、促進脫氧核糖核酸合成、抑制腫瘤細胞發展等作用,因此受到醫學界的重視。其中的脲酶含量對肝昏迷患者有很好的療效。蕓豆是壹種營養豐富的食物,但它的種子含有壹種有毒的蛋白質,只有在高溫下才能被破壞。所以吃蕓豆壹定要煮熟,排除不利因素,趨利避害,充分發揮其營養價值。菜豆有發達的根系。莖是拖尾的、半拖尾的或短的。初生真葉單生對生;未來的真葉是三葉復葉,近心形。總狀花序腋生,蝴蝶形。花冠為白色、黃色、淡紫色或紫色。自花授粉,少數可以異花授粉。每個花序有數朵花至10朵以上,壹般結2 ~ 6個莢果。莢果長10 ~ 20厘米,直或稍彎,橫切面圓形或扁圓形,表皮密被長柔毛;嫩豆莢有綠色、黃色、紫色或深淺不壹的條紋(魔豆超市有賣,果皮有紫色、暗紅色等。),而且成熟時是黃白色到黃褐色。隨著莢果的發育,背部和腹側縫線處的維管束逐漸發達,中果皮和內果皮中的厚壁組織層數逐漸增多,降低了鮮食的品質。因此,嫩莢的收獲要及時。每莢含種子4 ~ 8粒,腎形,有紅、白、黃、黑、條紋色;千粒重0.3 ~ 0.7公斤。染色體數目2n=22。蕓豆按莖的生長習性可分為三種:匍匐蕓豆的莖左旋纏繞生長,頂芽為葉芽,每個葉腋可形成側蔓或花序;生長期壹般為100 ~ 120天;花序多,開花結莢時間長,產量高。其矮生品種(矮生變種)生長4 ~ 8天,頂芽形成,花序不再伸長。側枝或花序發生在每個節的腋部,頂芽在側枝生長數天後也形成花序;生長期壹般為50 ~ 60天;花序少,花莢少,產量低。采收期集中,適合機械化栽培。匍匐種和矮生種的中間類型是半匍匐種。此外,按莢果結構又可分為硬莢蕓豆(莢果內果皮革質發達)和軟莢蕓豆(莢果飽滿嫩滑,纖維少)。按用途分為莢種和粒種。豆是壹種喜溫的植物。生長適宜溫度為15 ~ 25℃,開花結莢適宜溫度為20 ~ 25℃。低於10℃的低溫或高於30℃的高溫會影響生長和正常授粉結莢。是短日照植物,但大多數品種對日照長短要求不嚴格,栽培季節主要受溫度制約。我國西北、東北地區春夏栽培;華北、長江流域、華南地區實行春播、秋播。可采用直播或幼苗移栽。對土壤要求不嚴格,pH 5.5 ~ 7的壤土或砂壤土為宜。排水良好、土壤疏松、有機質豐富的土壤有利於根系生長和根瘤形成。避免連作,實行2 ~ 3年輪作為宜。需要充足的光照,光照弱容易落花落莢。大部分藤本品種采用棚架栽培,株間行距要寬壹些,壹般每畝種植7000株左右;矮株行距可以小壹些,壹般每畝種植15000株左右。為保持莖葉長勢良好,提高結莢率,除施有機肥作基肥外,開花後應多追肥。壹般開花後10天左右可以收獲幼莢。主要病害有枯萎病、銹病和炭疽病。主要害蟲有螟蟲、豆稈蠅等。幼莢含蛋白質約6%,纖維10%,糖1 ~ 3%。幹豆含有大約22.5%的蛋白質和59.6%的澱粉。鮮嫩的豆莢可以作為蔬菜,脫水或罐裝。至於蕓豆,為什麽叫蕓豆?就像妳的名字壹樣。為什麽這麽叫?妳可以叫它張三,李四,王老五,也可以叫它1,2,3,4,5,6,7,甚至A,B,C,D,E,F,g,隨便妳怎麽叫,都只是個代號。這只是壹種習慣。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