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記魚片:只要是福鼎人,誰都知道福鼎有壹家老鋪“江記魚片”。江記魚片始創於1940年,自創始人江聲贛開始至今,老鋪已歷經60多年。昔日的老鋪已遷了址,可老名號依舊響亮,沒變的是質量和信譽,還有絡繹不絕的顧客。
魚片,當地也有音譯為“魚羹”,是壹種在當地流傳相當廣泛的小吃品種,這類小吃店在市區內不下數十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江記魚片”老鋪經久不衰,與其選料精良、做工精細分不開。“江記魚片”已傳承了三代,現今“掌門人”江修令始終謹記祖傳的手藝和遺訓,保證過硬的質量。他每天淩晨去采購新鮮的魚類,就連鹽、白糖、姜、木薯粉等佐料都親自購買。他的魚片堅持手工制作,新鮮的魚去皮剔刺處理,取其凈肉,用力切碎,下姜末去腥,按比例下鹽、白糖和味精。用手將魚肉和調料壹起搓,直至魚肉有彈性。手搓動作要快,否則在搓過程中魚肉發熱就失去了它原有的新鮮,最後再加木薯粉和少許姜、蔥、水,攪拌均勻即可。需要時,捏成小塊下鍋。江記魚片魚香留齒,嫩滑爽口,百吃不厭。
作為福鼎的老字號,江修令並未將產品局限於魚片這壹單壹品種,憑借他多年的實踐經驗,又針對浙閩兩地顧客的口味,做出了魚丸、燕丸等新品種。他首創的酸辣鯧湯堪稱福鼎壹絕。目前,江記魚片在市區內已有2家分店。
2、魚片粿湯:先取鮮魚精肉打成肉泥,與地瓜粉、味精、鹽精、白糖、少許姜末和食用堿壹起拌勻,手拈入鍋煮熟,然後把福鼎特有的九層粿(米粿的壹種)切成小條放入同煮片刻。這樣魚味滲入粿條,粿條的香味也被魚片所吸收。再加少許辣椒、米醋調之,美味爽口,魚片韌且脆,米粿柔且軟,吃起來軟硬兼備,別有壹番風味。
3、銀杯汽糕:銀杯汽糕在福鼎當地流傳歷史悠久,已難追溯其根源。在童年的記憶中,那是既可果腹又可解饞的誘惑。汽糕,顧名思義,就是有“汽”蒸出來的糕。這種在福鼎街頭巷尾才可找到的味美價廉的小吃,制作非常講究。它采用三合米,即雜米、糯米和粳米按壹定比例混合為原材料, 這其中可大有學問。據介紹,單選雜米,做出來的汽糕口感太糙;單用糯米,又太軟,粘牙;用三合米制作,則松軟適宜,還有彈性。將三合米浸泡壹晚後磨成粉,晾至八成幹,備用。制作汽糕的工具也別具壹格, 壹個小小的煤爐上端置壹口不大的鋁鍋,沒有鍋蓋,放壹平鋁板於鍋上,鋁板中央開壹直徑約8厘米的圓口。傳統汽糕的做法是在這圓口上置壹底端有孔的圓錐狀鋁杯。但現在街頭上看到的大抵用竹筒取代了鋁杯。竹筒緊扣在鍋頂圓口上,放入壹帶孔的鋁板,再鋪壹層紗布,舀上兩三勺磨成的三合粉,攤平。再依個人口味,撒上壹層桂花紅糖或芝麻白糖, 之後再鋪壹層米粉。攤主大多壹次重疊2 個竹筒,就像蒸籠那樣疊加著。鋁鍋加水置於小火上,不停地加熱,蒸汽自鍋頂圓孔中徐徐向上,三五分鐘即可,現買現做,新鮮可口。推主熟練地取下竹筒倒出,壹個厚約2厘米,香糯適中,潔白晶瑩,松軟彈性的汽糕便做成了。冒著熱氣又燙手的汽糕,還帶著點淡淡的竹香吃起來滋味最佳。不過吃它時,可得悠著勁,中間的桂花紅糖或芝麻白糖餡加熱成了糖油,小心燙嘴噢。許多遠遊的福鼎人都特別鐘情於汽糕這種小吃以解鄉愁。
4、八寶芋泥:芋泥是閩菜中的傳統甜食之壹,其中又尤以福鼎的八寶芋泥最為地道。它的盛名與其選材密切相關。福鼎八寶芋泥選材自福鼎土特產——省名牌農產品福鼎芋。福鼎芋以其個大、質松、味香而聞名,是制作八寶芋泥之上品。
此菜細膩軟潤,香甜可口,看似涼菜實卻燙嘴,別具風格,吉辰喜慶,筵席上多有此菜。它的出名有壹段趣聞。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9年)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到廣州禁煙,英美等國領事為了奚落中國官員,特備了西餐涼菜,企圖讓林則徐吃冰淇淋時出醜。事後,林則徐設了豐盛筵席“回敬”。幾道涼茶之後,端上壹盤顏色暗灰而發亮,深褐又光滑,不冒熱氣,猶如涼菜的東西。壹位外國領事舀了壹勺往嘴裏送,燙得兩眼發直,其他客人都驚呆了。這時林則徐才漫不經心地介紹說,這是中國福建的名菜叫芋泥。
制作此菜,先將福鼎芋去皮,洗凈後切塊,上籠屜去蒸1個小時左右,取出,用刀板壓成泥,註意此時要揀去粗筋。再將芋泥裝碗,加上白糖、熟豬油,用清水攪拌均勻,抹平後上籠屜用旺火蒸1個小時,取出。依據各人的口味,還可適當在芋泥中包些豆沙餡,風味更佳。上盤後,在芋泥上撒些肉果、棗泥、桂花、花生仁、桂圓、蜜棗、青紅絲等八樣配料,五顏六色,美觀醒目。八寶芋泥由此而得名。當地福鼎芋質地優良,資源豐富,民間普遍人家都能自己動手制作這壹甜食。在采訪過程中,福鼎環島大酒店的林乃永師傅還專程制作了“鯉魚跳龍門”、“太極芋泥”等花樣繁多的芋泥菜肴,讓人們在品嘗這道風味獨特的傳統小吃同是,了大飽了眼福。
除此之外,福鼎還有店下的炒米粉;秦嶼的車圓、碗糕、香饃饃、魚面太平蛋;管陽的泥鰍面;城關的牛雜、牛肉丸、紅龜、餛飩、禦豆酥、面茶糕、等近百種風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