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的常見癥狀是入睡困難,睡眠質量和睡眠時間下降,記憶力和註意力下降。
目前臨床醫學對失眠的認識是有限的。但是,臨床醫生已經開始根據臨床研究來定義失眠。2012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睡眠障礙組在現有循證醫學證據的基礎上制定了《中國成人失眠診療指南》,其中失眠是指患者在白天對睡眠時間和/或質量不滿意,影響社會功能的壹種主觀體驗。
治療:
1.總體目標
盡可能明確原因,以實現以下目標:
(1)改善睡眠質量和/或增加有效睡眠時間;
(2)恢復社會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3)減少或消除與失眠相關的軀體疾病或與軀體疾病相關的疾病的風險;
(4)避免藥物幹預帶來的負面影響。
2.幹預方法
失眠的幹預措施主要包括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對於急性失眠患者,應早期用藥。對於亞急性或慢性失眠患者,無論是原發性還是繼發性,心理行為治療都要輔以藥物治療,即使是那些長期服用鎮靜催眠藥物的失眠患者。失眠的有效心理和行為治療主要是認知行為治療(CBT-I)。
目前國內能夠從事心理行為治療的專業資源相對匱乏,具備該領域專業資質的人並不多。單純使用CBT-I還會面臨依從性問題,因此藥物幹預仍占據失眠治療的主導地位。精神行為療法之外的其他非藥物療法,如食療、芳香療法、按摩、順勢療法、光療等。,缺乏令人信服的大樣本對照研究。中醫治療失眠歷史悠久,但由於特殊的個體化醫學模式,很難用現代循證醫學進行評價。應強調睡眠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即在建立良好睡眠衛生習慣的基礎上,進行心理行為治療、藥物治療和傳統藥物治療。
3.失眠的藥物治療
雖然催眠藥物種類繁多,但大多數的主要目的並不是治療失眠。目前臨床治療失眠的藥物主要有苯二氮卓類受體激動劑、褪黑素受體激動劑和具有催眠作用的抗抑郁藥。雖然抗組胺藥(如苯海拉明)、褪黑素和纈草提取物具有催眠作用,但現有的臨床研究證據有限,不適合作為治療失眠的常規藥物。壹般治療建議:右佐匹克隆、唑吡坦、唑吡坦控釋片(唑吡坦-CR)和佐匹克隆。治療失眠的藥物復雜多樣,包括艾司唑侖。氟西泮、安定、替馬西泮、三唑侖、阿普唑侖、氯地西泮、地西泮、勞拉西泮和咪達唑侖。唑吡坦鉻,佐匹克隆,右佐匹克隆,紮來普隆,拉美替隆,替美替酮,阿戈美拉汀,三。因為有些藥物有依賴的可能,壹般不建議長期使用。
4.理療
重復經顱磁刺激是壹種新的非藥物治療失眠的方法。經顱磁刺激是壹種對人體頭部特定部位給予磁刺激的新技術,是指對特定的皮質部位進行反復刺激的過程。重復經顱磁刺激可以影響對局部和功能相關的遠端皮層功能的刺激,實現皮層功能的區域性重建,對腦內神經遞質及其傳遞、不同腦區的各種受體,包括5-羥色胺等受體、調節神經元興奮性的基因表達有明顯的影響。可與藥物聯用,快速阻斷失眠的發生,特別適用於治療哺乳期失眠,尤其是產後抑郁癥引起的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