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證要點】肢體關節酸痛,遊移不定,關節屈伸不利,或因風惡發熱,苔薄白,脈浮。
【治療】祛風通絡,散寒除濕。
防風湯:防風12g,麻黃6g,當歸12g,秦艽12g,肉桂6g,茯苓12g,甘草6g,生姜6g,大棗6g。
方中防風、麻黃用於祛風散寒;當歸、秦艽、肉桂活血通絡止痛,有先治風、治血之意,血液循環會自行熄滅;茯苓健脾利濕,生姜、大棗、甘草和中調營。
上肢疼痛嚴重者,加羌活12g、白芷9g、威靈仙12g、姜黃9g、川芎9g。
下肢疼痛劇烈者,加獨活12g、牛膝9g、萆薢12g。
腰痛嚴重者,加杜仲12g、桑寄生30g、淫羊藿12g、巴戟天9g、續斷9g。
關節腫痛發熱者,用桂枝芍藥牧之湯:桂枝9克,白芍9克,炙甘草9克,麻黃3克,白術9克,知母9克,防風9克,附子6克,生姜6克。
(2)疼痛和關節痛
【辨證要點】四肢關節疼痛劇烈,疼痛呈局限性,熱則減輕,冷則加重。關節不能屈伸,局部膚色不紅,觸之不熱,苔薄白,脈緊。
【治療】溫經散寒,祛風除濕。
[處方]附子湯加減:附子12g,麻黃3g,白芍12g,甘草9g,黃芪9g,桂枝6g,阿莎麗3g。
附子和麻黃用於溫經散寒、除濕止痛。芍藥和甘草。黃芪益氣固表;桂枝、阿莎麗散寒祛風,活血通脈。
關節痛加重全蠍、蜈蚣活血通絡止痛;關節腫脹,加澤瀉、豬苓、蒼術、薏苡仁去濕消腫;關節畸形要補補骨脂續斷曲黴菌巴戟天如何補腎強筋?
(3)痹阻
【辨證要點】四肢關節沈重,酸痛或腫脹,疼痛局限,手腳沈重,活動不便,皮膚感覺遲鈍,苔白膩,脈滑。
【治療】祛濕通絡,祛風散寒。
[處方]薏仁湯:薏苡仁30克,蒼術12克,羌活12克,獨活12克,防風9克,制川烏9克,麻黃3克,桂枝6克,當歸9克,川芎9克,甘草6克。
方中用薏苡仁、蒼術健脾祛濕;羌活、獨活、防風,祛風勝濕;川烏、麻黃、桂枝溫經散寒除濕;當歸、川芎養血活血;甘草健脾和中。
關節腫脹加綿萆薢12g、莪術12g,皮膚粗糙加海桐皮12g、豨薟草12g。
風濕性風濕病
【辨證要點】關節痛,局部灼痛腫脹,微寒舒適,痛不可觸。可累及壹個或多個關節,大多有發熱、惡風、口渴、煩悶等全身癥狀。苔黃燥,脈滑。
【治療】清熱通絡,祛風除濕。
[處方]白虎桂枝湯加減:石膏30g、知母12g、甘草9g、粳米9g、桂枝6g、忍冬藤30g、連翹12g、黃柏12g、姜黃9g、威靈仙9g、桑枝30g、海桐皮12g。
方中用白虎湯清熱除煩,養胃生津;桂枝疏風通絡;加入忍冬藤、連翹、黃柏清熱解毒;姜黃、威靈仙、桑枝、海桐皮活血通絡、祛風除濕。
有紅斑的皮膚加牡丹皮12g,生地12g,地膚子12g,赤芍12g。
火傷者用犀牛角粉加味:水牛角50毫克,黃連12克,梔子12克,地黃12克,升麻6克,姜黃12克,茵陳20克,海桐皮12克,玄參9克,麥冬12克。
(5)頑固性關節痛
【辨證要點】由各種久存的痹證發展而來。疼痛時有輕有重,關節腫脹變形,屈伸不利。舌紫暗,苔白膩,脈細澀。
【治療】化痰祛瘀,搜風通絡。
[處方]加味桃紅飲:桃仁12g、紅花12g、當歸12g、芍藥12g、川芎9g、威靈仙12g、穿山甲9g、地龍12g、土鱉蟲6g、白芥子65438。
方中用桃紅四物湯養血活血,化瘀通絡;穿山甲、地龍、土鱉蟲、全蠍和烏梢蛇;白芥子、膽南星能化痰祛風。
對於長期氣血兩虛、肝腎不適的患者,增加補氣血、滋補肝腎的產品:杜仲12g、牛膝9g、人參6g、茯苓12g、狗脊9g、山藥12g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