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面,又稱細面條,是西式正餐中最接近中國人飲食習慣的糕點。意大利面有很多種,各有其名,長短不壹,其空心型被部分中國用戶稱為通心粉。
作為面食的法定原料,杜蘭小麥是最硬的小麥品種,具有高密度、高蛋白、高面筋等特點。杜蘭小麥做的面食呈黃色,耐煮,口感好。(意大利面條)
中國面條的制作和食用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面條是壹種制作簡單、食用方便、營養豐富的保健食品。它們既可以是主食,也可以是快餐,早已被世界各國人民所接受和喜愛。
面條是將谷類或豆類的面粉加水磨成面團,然後壓成或卷成條狀(窄的或寬的,平的或圓的)或小塊,經揉、拉、揉,最後煮、煎、燉、炸而成的壹種食品。(中國面條)
2.歷史淵源不同。
意大利面的起源簡單說就是有人聲稱它起源於中國,被凱爾·波洛帶回意大利,然後傳播到整個歐洲。最早的意大利面形成於13到14世紀,與我們在21世紀吃的意大利面最為相似。文藝復興之後,意大利面的種類和醬料逐漸被藝術豐富。
原來的意大利面就是這樣揉、切、幹的,和肉、蔬菜壹起放在烤箱裏烤。因此,在意大利半島的許多城市的街道和廣場上,到處都是拉面和掛面的人。
據說最長的面條有800米。然而,由於意大利面原本是應對食物短缺的產品,青睞它的人大多是窮人,但它的美味很快就讓各個階層無法抗拒。
意大利面即使有果汁和水也不方便吃。早期人們用手指抓,吃完後還舔手指蘸汁。
中世紀的時候,壹些上流社會的人認為這樣吃很不雅,絞盡腦汁發明了叉子,可以用四個尖齒把面條卷起來送進嘴裏。叉子的發明被認為是西方飲食進入文明時代的標誌。從這個意義上說,意大利面貢獻很大。
中國面條歷史悠久。在我國東漢時期就有記載,至今已有1900多年。最早的物理面條是由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科學家發現的。
2002年6月65438+10月65438+4月,他們在黃河上遊和青海省民和縣拉甲村進行地質調查時,在壹處河漫灘沈積物中發現地下3米處有壹個倒扣的碗。
碗裏盛著黃色的面條,最長的有50厘米。通過分析該物質的成分,研究人員發現這碗面條已有約4000年的歷史,大大推進了面條的歷史。
3、配料不同
面食醬基本上可以分為紅醬和白醬。紅醬是以番茄為底料的紅醬,白醬是以面粉、牛奶、奶油為底料的白醬。此外,還有用橄欖油和香草醬調味的面條,用香草混合的綠醬和黑醬。
紅醬是壹種以番茄為主的醬,是目前最常見的。青醬是用羅勒、松子、橄欖油做成的醬,味道特別濃郁。
白醬是壹種以無鹽奶油為主的醬料,主要用於烤面條、千層面、海鮮意大利面。黑醬是用墨魚汁做成的醬,主要用於墨魚等海鮮面食。
中國面條可以根據各地人的口味搭配不同的食材。北方人常以新鮮成熟的時令葉煮面,輔以生蔥、蒜、香菜等調料。他們味道重油,食材和湯都比較鹹,主要是驅寒。飯量大的還可以配饅頭和芝麻餅。
而在南方,由於南方人以米飯為主食,以面條為小吃或娛樂來迎合北方人的口味,所以習慣上喜歡放在小碗裏,但不放蔥、姜、葉菜,喜歡放醬油、榨菜、植物油。
百度百科-意大利面
百度百科-面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