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女,76歲。2010 3月10第壹次就診。
全身關節痛、肌痛已1年以上,經多次診治仍不能明確診斷,治療無療效。癥狀是:手指關節疼痛,腰、背、髖、膝疼痛,四肢肌肉不時疼痛,有時還會倒時差,影響睡眠。伴有口幹,四不良反應,厭食,有時發抖。舌苔白,脈細而弦。六經辨證屬太陰病,辨證分型為桂枝芍藥牧之湯、茯苓、陳皮、慈濟。處方:麻黃6克,桂枝65438±00克,知母65438±00克,白芍65438±00克,蒼術65438±05克,附子65438±02克,茯苓65438±02克,防風65438±00克,炙甘草6克,狗脊60克7劑,水煎。
2010三月17第二次診斷:所有癥狀和以前壹樣,大便幹燥。六經辨證屬厥陰、太陰之病,方藥辨證屬柴胡桂枝幹姜湯合當歸芍藥散。處方:柴胡12g、黃芩10g、天花粉12g、龍骨和牡蠣15g、桂枝10g、幹姜、當歸10g、白芍10g、川芎6。7劑,水煎。
3月24日第三次咨詢2010:患者投訴第壹方無效,但服用第二方特別有效。口幹、身體疼痛、身體顫抖和關節痛都明顯緩解。舌苔白,脈細而弦。以上幹姜改為10g,後續7劑。
3月310,31,2065438四次就診:癥狀持續改善,腰疼更明顯,手腳比以前溫和。舌苔白,脈細而弦。加入上述狗脊15g,7劑,水煎。
2065 438+00-4-7第五次診斷:全身感覺舒適輕松,關節疼痛不明顯,睡眠明顯改善,進食量良好,大小便正常。舌苔白,脈細而弦。去頂蒼術,加生白術15g,澤瀉15g,狗脊12g,7劑,水煎。
2010 4月14六診:癥狀已全部治愈,無不適。告訴上級繼續服用7劑,停藥。
運動會
辨證是辨證的尖端。
中醫不同學術流派有不同的理論體系,但處方藥的療效取決於處方所治療的證候與患者所患證候的吻合程度,這是不爭的事實。我們可以用“君、臣、佐、使”來破譯麻黃湯的成分,用“三補三除”來破譯六味地黃丸的成分,但我們發現,能熟練解讀和掌握方劑的醫生,並不都是臨床療效高的醫生。為什麽?或許可以做這樣的類比:整個辨證論治過程包括“戰略部署”和“肉搏戰”。我們所學的中醫理論儲備都是為戰略部署服務的。真正的肉搏戰,是藥方紙上的藥方和證書的對應,是肉搏戰最終分出成敗。就像這種情況,初診辨證看似正確,但方證不符,無效。而是兩方兼證,效果明顯。兩者的區別,需要見證人努力學習,努力思考,再加上“單憑智慧和悟性。”
胡喜樹先生從臨床的角度對辨證作了非常精辟的論述:“雖然六經八綱是辨證的基礎,並在此基礎上確實可以制定治療的標準,如上所述,但如果就臨床應用而言,還是遠遠不夠的。比如太陽病有很多依法發汗的藥方。有沒有可能用什麽發汗藥有效?我們的答案是否定的,絕對不能,因為中醫辨證不僅僅是區分六經八綱,更重要的是還需要通過六經八綱來區分方劑和證候的適應癥。當然,中暑是需要發汗的,但發汗壹定要根據整體情況,比如,更具體地說,除了中暑的壹般特征外,還要仔細檢查患者的其他所有情況,這樣才能選擇完全適應的發汗藥物,才能達到預期的療效...但方證辨證不像六經八綱那麽簡單易懂,在具體治證時需要詳細記憶。”(《胡希舒談傷寒雜病》)
柴胡桂枝幹姜湯證
柴胡桂枝幹姜湯的方藥見《傷寒論》第147條:“五日、六日傷寒已復,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但頭汗出,寒熱,人心煩,以柴胡桂枝幹姜湯為主治。傳統上對該方的解讀多從臟腑經絡角度出發,認為該證屬於脾津虧虛,或屬於陽虛陰寒,或屬於肝膽熱郁脾虛寒性,等等。馮在繼承其老師胡喜樹先生理論的過程中,反復研讀《傷寒論》第147條和第148條,並結合臨床實踐,明確提出此方屬厥陰病而非少陽病。馮在《張仲景醫釋》壹書中指出:“學者認為本方證的位置半表半裏相同,但受《內經》傷寒釋義的影響,總認為半表半裏為少陽,小柴胡湯為少陽病的代表,柴胡桂枝幹姜湯由小柴胡湯加減而成,故仍視為少陽。原因是六經的本質不明。要知道《傷寒論》中的六經並不是《內經》中的臟腑經絡,而是八綱加上半表半裏的概念而形成的六經。半表半裏有陽證和陰證,陽證為少陽病,陰證為厥陰病。“幹姜和易姜是區分柴胡桂枝幹姜湯和小柴胡湯的大眼睛。同時提醒後人,小柴胡湯重在解表半裏熱,柴胡桂枝幹姜湯則傾向於祛半表半裏寒。」
柴胡桂枝幹姜湯是馮的常用方藥之壹,寒熱錯雜的厥陰病患者更有機會使用此方。馮對該方的臨床鑒別要點為:上有口幹(或口苦),下有大便幹燥,外有四不良反應。讓我感興趣的是,如果從臟腑經絡的角度來解讀,這個方子應該是脾虛脾寒(或者過於陰虛寒性),它的壹個重要適應癥就是便溏。而馮根據八綱詮釋六經,認為方子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即148條所說的“陽微結”。胡希舒《傷寒雜病論》明確指出:“大便略結者,可用此方,大便若正常服用,則致微痰。」
整理此案的辨證論治
患者年齡大,慢性病,身體虛弱,四不良反應,食欲差。太陰病區分為內虛寒性是合理的。結合關節痛,歸入桂枝芍藥牧之湯,但服藥1周無效,反其道而行之的辨證是錯誤的。二診以口幹、大便幹燥、四不良反應為重點,將柴胡桂枝幹姜湯合當歸芍藥散的證候區分為厥陰、太陰,方證相對,取得了較好的療效。連續5次就診,主要癥狀和方藥不變,只微調劑量和用藥,最後全部見效。馮在使用柴胡桂枝幹姜湯時,常用當歸芍藥散。當被問及原因時,馮的回答是:這個處方中大部分的證是血虛和水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