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海蜇的分類學

海蜇的分類學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刺胞動物門 Cnidaria

綱: 缽水母綱 Scyphozoa

目: 根口水母目 Rhizostomeae

科: 根口水母科 Rhizostomatidae

屬: 海蜇屬 Rhopilema

種: 海蜇 R. esculentum

種群分布

海蜇在熱帶、亞熱帶及溫帶沿海都有廣泛分布,中國習見的海蜇有傘面平滑口腕處僅有絲狀體的食用海蜇或兼有棒狀物的棒狀海蜇,以及傘面有許多小疣突起的黃斑海蜇。黃斑海蜇主要分布於廣東、廣西沿海,有壹定毒性。真海蜇在黃海、東海、渤海都有,毒性較小,通常青色海蟄毒性較大些。在澳洲有著名的有毒海蜇——方水母主要生活在澳大利亞沿海,人若觸及其觸手,30秒鐘後便會死亡。

1.海蜇

傘徑300~500毫米,最大個體達1米,重約40多千克。外傘表面光滑,膠質層厚實,每1/8傘緣有14~20個舌狀緣瓣。無觸手。感覺器8個,分別位於主輻管和間輻管的末端,在每2個感覺器之間有10~20個緣瓣。感覺器的兩側各有1片呈葉狀的小緣瓣,又稱感覺緣瓣。內傘由許多以胃腔為中心點、作同心圓環、以覆瓦狀排列的環肌。環肌呈紅褐色、深褐色、金黃色或乳白色。沒有輻肌。在內傘間輻位上有4個腎形凹陷的生殖下穴,穴內側有膜隔開,不與外界相通。每個生殖下穴外側有1個表面粗糙的乳狀突起。口腕基部1/2處外側著生8對肩板,下端為口盤,並在口盤處分出8條口腕。肩板側扁形,外側三翼形,每個翼上都有許多皺褶,又稱縫合褶;褶上生有許多指狀附屬物和小吸口。翼片上也生有許多絲狀物。口腕亦呈三翼狀,內側壹翼片較大,為主翼,外側翼片較小,為副翼;各翼皺褶上著生有許多指狀和紡錘形附屬物,並有許多小吸口和觸指。腕的末端有1條粗壯而長大的棒狀附屬物。口腕部各小吸口呈喇叭狀,由小管與腕管相通,由腕管通入胃腔。胃管系統發達,自中央胃腔向內傘延伸出16條輻射管,其中4條主輻管從胃柱伸出,4條間輻管從胃膜上界伸出,8條縱輻管與主輻管和間輻管相間排列。在內傘的l/2處有l條退化的環管,此環管在幼體期尤為明顯,並與各輻管相通。在環管內側的主輻管、間輻管均有多條分枝相連構造網狀管,縱輻管不分枝。在環管外側的16條輻管均分枝,並向傘緣延伸出相互連接的構造呈網狀。

此種成體壹般為乳白色,因為發達的環肌具有多樣色素細胞,致使傘部呈紅褐色、青藍色、淡黃色和褐色。另外,由於棲息地點不同,也常造成顏色的差異。此種主要分布於我國的東北沿海。

2.黃斑海蜇

與海蜇很相似。主要區別為:外傘部表面有許多短小而尖硬的疣突,並有黃褐色的斑點。每1/8傘緣有8個長橢圓形的緣瓣。口腕上著生的棒狀附屬物較短小,附屬物的末端呈球形或棒狀。生殖突很大,為卵圓形,基部表面有尖刺狀的突起。

傘徑壹般為250~350毫米,傘徑多為半球狀,傘部中央較肥厚、結實,傘緣較薄。8個感覺器的內窩處有放射肋,平衡棍末端有褐色色素。16條輻管均延伸至傘緣。各輻管側分枝相互連接成復雜的網狀管結構。口腕8個,三翼狀,有許多末端膨大的槌狀附屬物。有8對肩板,其上有許多絲狀附屬物。生殖下穴4個。

成體為乳白色,外傘表面散布有許多黃色的小斑點。此種為熱帶種類,多分布於福建廣東等南方沿海。

3.棒狀海蜇

個體較小,傘徑40~100毫米,傘高50毫米。外傘十分光滑,很薄。每1/8傘緣處有14~16個略呈圓形扁平的緣瓣。沒有生殖突,肩板很小。垂管特別短,口腕長約35毫米,基部3毫米,腕盤直徑12毫米,著生於口腕部的棒狀附屬物較稀少,末端棒狀附屬物長約10~12毫米。絲狀附屬物不發達,只著生於肩板上。環管不發達,內環網狀系統寬而明顯,內邊輪廓大致與胃腔平行。感覺管分枝或呈網狀。此種在我國僅分布於廈門壹帶海區。

4.沙海蜇

為大型水母類,傘徑180~980毫米,呈半球狀,外傘表面密布細小的顆粒。緣瓣數目變化較大,通常1/8傘緣有14個。8個感覺器。輻管16條,末端分枝相互連接成網狀。內傘有發達的環肌。口腕8條,基部愈合,遊離端向外展開,其末端二分叉,側面分枝長,口腕著生許多絲狀附屬物。4個彼此分離的生殖下穴,沒有生殖乳突。生活時,傘部呈褐色,附屬物呈深褐色。此種為偏冷水性種類,在我國主要分布於黃海南部、東海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