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從古至今,人們對於大同社會的追求從未停止。從《詩經·碩鼠篇》中的“適彼樂土”、“適彼樂國”、“適彼樂郊”到《禮記·禮運》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再到中山先生的大同思想。人們始終都在追求大同社會,渴求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眾所周知,建國初期,我國是十分落後的農業國。人民公社在當時通過集體的優勢,建成了壹大批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為以後的改革開放和聯產承包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是後面制度發展趨勢已背離初衷,長期執行必然限制生產力的發展,於是人民公社制度因此取消。不過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就在現今社會仍然有壹個鄉,還是遵循著人民公社的制度生活,那就是被稱作“最後的人民公社”——河北晉州周家莊公社。
01、從1982年人民公社化運動結束之時,直至如今,周家莊壹直沿用了公社化這種集體經營模式。周家莊鄉內設置有十個生產隊和六個自然村,村子總***占地16.25平方公裏,常住人口大約有1.8萬人。周家莊公社的存在,並非是組織和地方上的要求,而是實實在在順應群眾的要求。
因為曾經周家莊做過民意調查,根據最終的結果顯示,公社大多數人不願意實行包產到戶,而是願意這種集體經營,所以最終領導決定將這種制度保留下來。
現今的周家莊大力發展旅遊業,擁有1000多公頃的農業特色觀光園區。因為周家莊擁有大量的農業生態資源,所以園區主打休閑、觀光、賞花和采摘水果為主。每年都會舉辦梨花節,金秋采摘節等壹系列活動。現如今周家莊采摘園已經是“國家3A級景區”,同時還被河北省旅遊局首批確定為“省級農業旅遊示範點”。據統計,園區年接待遊客達30多萬人次,同時2017年集體旅遊收入達1800多萬元。
02、68年過去了,這個最後的人民公社裏人們,壹直過著“掙工分,年終分紅”的集體生產生活,同時公社嚴格恪守“不讓壹戶貧困,不讓壹家受罪,不讓壹人掉隊”的信念和原則。不過也許有人會誤解為集體生產主義,就是平均主義。但事實上,周家莊公社現在絕對不是實行的平均主義,否則也不會將這種制度穩定維持到今天,並且還做到了讓百姓生活富足。據統計,2013年,周家莊人均收入14104元,其經濟水平可見壹斑。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探索,周家莊建立了“三包壹獎”和“定額管理”基礎之上的“工分制”。何為“三包壹獎”?就是包工、包產、包財務,倘若生產隊同時超產或者節約了成本,便按照規章制度實行獎勵。比如2009年年底,周家莊便為村民們發放了近7000萬元的年底分紅,每個人平均分到6000元左右。當然,給集體造成損失也會有相應的懲罰。
同時周家莊為了延續人民公社制度的壽命,因地制宜制定了大量的規章制度,大家***同遵守,實現了制度化的管理。就這樣探索出了壹條符合周家莊自身發展的特色的公社化道路。
03、每壹年,周家莊用於福利事業和公益事業上的開支多達3000多萬元人民幣。同時周家莊鄉在打造美麗鄉村的過程中,註重集體文化、田園文化、群眾文化以及鄉村文明的建設,通過農業和文化的結合,拓展當地的品牌文化,讓鄉村更具備文化底蘊。
2017年,周家莊還被評為“年度中國最美鄉50強”。這是對於周家莊的肯定。作為我國最後存在的人民公社,周家莊最終有如此大的成就,必定有許多我們學習的地方。因為他們整個合作社,不僅實現在經濟上富裕了,更在鄉村文化建設上取得許多成果。
人們通過合作社的方式,不僅沒有好逸惡勞,反而更加賣力地建設自己的村莊,實現所有人的***同富裕。某種意義上,周家莊的確做到了人們對“大同”社會的想象。
結語:天下為公的社會制度,對應著公社化的制度;講信修睦的人際關系,對應著周家莊人們良好的人際關系和鄉風建設;各得其所的社會保障,對應著周家莊每個人***同創造的財富。所謂“大同”社會,不過如此。希望周家莊公社,能夠在未來的日子裏發展得更好。